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树立产业脱贫的“中口样本”

2020-06-08 08:26:21 来源:中国改革报 

四川广元市中口村以“食用竹笋、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本报记者 高 寒

□ 张文良

初夏时节,四川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中口村切刀梁下,笋用竹基地翠竹摇曳,集体经济产业园里蔬果飘香,生态农庄、农家民宿客流如潮……产业从单一走向多元,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整村脱贫到迈步小康,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一个偏远贫困的川北小山村——中口,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脱贫的“样本”。

位于广元市利州区荣山镇东北角的中口村,辖6137537人,曾是全区59个贫困村之一,全村共有贫困户2766人。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0,100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人均纯收入13,010元,连续4年人均纯收入增速保持在10%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由单一走向多元

初夏中口,满目苍翠,时令果蔬遍布山间。

“要不是村书记代福平几次三番上门劝说,我两口子现在还在外打工哦。”520日,中口村鹰嘴岩下,4组贫困户王秀珍和丈夫权斌先边忙着给果树浇水边对记者说,他们以前在浙江、新疆等地务工,于20179月返乡进行易地搬迁安置,在享受政府各项补贴后建起了一座轻钢材结构的“小别墅”。但山里产业单一,仅靠几亩贫瘠土地无法脱贫,外出务工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

“最恼火的是当初修房子,入户全是泥巴路,一到雨天,只有提着鞋子走哦。我们建房材料都只能用车拉拢村道卸下来,再用马匹一件一件驮到家。”王秀珍说,这也是她当初不愿回乡创业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础设施太落后了。

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吸引能人返乡创业是关键,而基础设施改善是前提。

改造危旧房96户,新建房屋36户,硬化入户路4.5公里,美化院落环境45户,硬化组道15公里,整理土地500亩,新建防旱池12口,修作业道路1.5公里,新建渠系3500米……如今,随着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中口村产业也如雨后春笋。

截至目前,中口村已建脆红李产业园200亩,四季采摘园100亩,笋用竹基地1.2万亩,王秀珍返乡创业水果园80亩,发展剑门关土鸡庭院养殖户55户、存栏1.2万只,新建民俗4家、生态农庄1家。

创新产业经营方式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根据园区效益,我们每年拿出10%,上交给村委会作为集体经济收入。”脆红李产业园负责人梁鹏说,村民则通过流转土地和在园区务工增加收入。

为确保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代福平和他的帮扶工作队根据不同产业发展,创新经营方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利益联结机制。笋用竹基地采取“127”模式,即基地收益集体经济占10%、村民占20%、业主占70%;而四季采摘园、王秀珍返乡创业园等产业园区,则采取园区产值5%归集体经济所有。与此同时,村民在园区务工和土地流转作为基础性收入。自今年318日复工复产至今,各产业园区共开支村民务工工资达13万元左右。

2019年,中口村集体经济收益达5.8万余元,固定资产达350万元,人均集体经济分红121元,远超贫困村的脱贫标准。从没有一分集体收入的“空壳村”到现在有自己的实体产业,中口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正逐步壮大。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我们的‘板栗南瓜’已突破400单。”520日,看到平台不断增加的订单,利州区委党校帮扶中口扶贫工作队员陈纲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虽距“板栗南瓜”成熟还有几个月时间,但现在网上订单已络绎不绝。

而中口特色农产品火爆热销,是中口村帮扶工作队紧紧围绕“中口”品牌塑造,着力线上线下同时发力,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截至目前,该村已注册含Logo在内的“中口”商标4个和电子销售平台1个,中口系列农产品除销售本地外,已通过快递销售至成都、陇南、汉中等地。

“尤其是我们今年发展的剑门关土鸡,还安装了摄像监控,买家可实时监控土鸡饲养情况,并设置了有机农产品源头可溯。”代福平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还将对中口剑门关土鸡进行深度加工,做出更多有机产品,将中口这一产业打造成可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

如今,王秀珍等6户贫困户返乡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双腿残疾、靠两手爬行的贫困户王福秀身残志坚、发展土鸡养殖;贫困户李文刚不等不靠、发展民宿……这一股股强劲的内生动力,更是中口振兴的希望。

脱贫攻坚收官在即,乡村振兴已悄然起步。中口村以“食用竹笋、绿色果蔬、生态养殖、乡村旅游”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蹚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