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民生服务专业化 社会治理社会化

2020-06-04 11:30:24 来源:改革网 

——访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党委书记、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王越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叶仕春 谢泽君 报道

社会工作是民生服务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专业力量。如何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的作用,尤其是在探索创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模式路径方面,深圳又有哪些新经验、新举措、新成效?对此,由深圳市社会组织党委推荐,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党委书记、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80后的王越女士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深圳社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探索了许多宝贵经验,请简要回顾一下协会发展历程和成效?

王越:深圳自2007年起开始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意见》及七个配套文件,这是国内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的机制和制度保障的综合性地方文件,其中明确规定了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是“直接为社会工作制度配套的行业管理服务专门机构”,全面开启了地方城市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创新实践。在此基础上,2011年深圳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社工人才培养工程位列九大工程之一,2014年社工人才纳入人才安居工程。

深圳市民政局先后出台了《社工机构行为规范指引》、《深圳市社区服务中心设置运营标准(试行)》、《社工服务机构绩效评估办法》、社工人才激励措施等规范性文件,社工行业先后出台《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守则》《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登记和注册管理办法》《深圳市社会工作者督导管理办法》等行业规范,通过系列政策创制,横向方面涵盖了社会工作者登记注册、继续教育、督导选拔管理,社工服务机构行为规范与评估,行业服务与管理,服务资助与监管等4个主体权责;纵向方面对社会工作者行业准入、工作守则、纪律惩戒、社工服务机构行为规范与评估、退出机制全过程进行了系统性规范,初步构建了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体系,探索了中国本土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十余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运作”的本土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一是实现社工购买与资助方式社会化;二是构建岗位+项目+社”多元化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形成岗位、项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三大综合服务模式;三是社工行业组织和服务机构自主化与社会化运作,打造社会工作行业枢纽型组织,形成行业自治、行业自律的良好格局;四是创新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形成政府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实施、评估委员会审核认定的现代评估体系,有效提升了社工服务质量。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也逐步成为行业枢纽型组织,并先后荣获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2013-2023)、深圳市十大创新型社会组织、深圳市十佳公益机构等集体荣誉。

记者:深圳社工是如何不断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不同人群需求,发挥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作用的?

王越:2007年以来,深圳不断创新和拓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探索服务模式,丰富社会工作内涵,并通过建立各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为深圳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目前,深圳在全市建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683家,楼宇、园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00多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覆盖了各类群体,包括从民政、妇女儿童、禁毒、学校教育、司法、卫生等服务领域开始,拓展到残障、企业(工会、劳务工)、青少年(团委)、人口计生、社区、信访、综治、其他(少数民族、军队)等14个服务领域,深圳社工服务总量达1000余万人次。在领域拓展方面,深圳社工细分服务领域,推动服务领域精细化,如社区、医务、精神卫生、禁毒等方面,打造了领先全国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品牌。

为了保障深圳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水准和社工人才素质,深圳建立社会工作督导机制,形成了“一线社工——督导助理——初级督导——中级督导”的四级人才梯队,有效地保障了专业服务质量。目前,深圳已实现了督导助理与初级督导配比全覆盖。

为改进和提升服务质量,深圳持续进行社工行业标准化建设,建立了标准体系与服务规范。2013年,深圳制定了包括残障、妇女儿童、教育、禁毒、老年、企业、司法、医务、社区等九大领域的社工服务指标体系。2016年,深圳统筹起草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作为民政部行业标准在全国发布。同年,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组织多家社工组织开展社工服务标准的编制研究工作,陆续形成了社会工作在学校、医务、禁毒、信访、老年、企业、灾害7个领域的服务标准。2019年4月,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下简称“标委会”)成立,进一步汇聚社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打造开放的平台,吸引更多的组织参与到社会工作标准化工作中,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标委会自成立以来,已研究发布《深圳市社会工作伦理指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等5个团体标准,并推出《深圳市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与《深圳市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分别作为内地首个社会工作服务标准体系和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体现出深圳社会工作对标国际先进,打造专业服务的信心与决心。

记者:在灾害救助、扶贫工作等方面,深圳社工全国领先,在这次防控抗疫中有哪些突出表现?

王越:深圳在国内率先探索精准救助、全程参与的社工灾害救助服务模式,成立全国首支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深化拓展精神卫生、涉罪未成年人帮教等服务领域,精神卫生社工服务实现所有街道全覆盖;积极推进“社工+义工”双工联动,全面打造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推动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探索“三社联动”的机制与路径,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灾害社会工作方面,深圳市走在全国前列。2008年以来,深圳社工先后参与汶川地震文县救灾、茂名泥石流救灾、雅安地震救灾、富士康事件紧急援助、鲁甸地震救灾、1220光明滑坡救灾等应急介入服务,服务成效获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15年,深圳率先成立了全国首支灾害社会工作志愿服务队,建立了灾害社工培训、演练、介入服务等一系列机制,通过定期开展生命救护、临时安置、危机处理、心理评估等专业培训和参与模拟演练,为深圳社工参与社会应急救助提供支持,打造了一支“日常勤训练、战时能应急”的灾害社工服务队伍,成为了深圳市减灾救灾人才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市级灾害救援社工已发展至87人,市、区、街道三级灾害救援社工队伍已达300余人。

2010年起,深圳积极响应党中央援疆战略部署,提出社会建设援建与经济建设援建并重思路,启动“援建新疆喀什社会工作站”项目,开展当地贫困农户能力建设、深喀儿童交流活动、喀什社工人才培养及社会组织培育、资源引入等众多服务。十年来,深圳共委派近60余名援疆社工奔赴喀什,统筹深喀社工站开展农村社区发展(小母牛)、塔吉克妇女互助成长、小花帽维吾尔族农村童声合唱团等19个精品民生服务项目,服务46万余人次,督导服务480人次,服务对象个案建档3000余个,入户走访近9000户,形成22个专项课题调研报告,有效地推动了喀什当地社会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新疆的省市中,深圳首创社会工作援疆模式,成为了全国社会建设发展地方性援助项目服务的典范城市。

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启动行业响应机制,全市社工积极响应,通过线上线下等形式,全力投入到抗疫服务之中,截至2020年5月,行业共有61家社工服务机构投入抗疫服务7500余人,通过1255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项目点,利用152条心理咨询热线,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疫情防控服务,服务总量达400余万人次。社工们扎根社区,参与“三位一体”小组,全面融入社区防控体系,为居民开展体温检测、疫情知识宣导、上门排查、生活物资配送等服务;社工们深入歌诗达游轮、集中隔离酒店等“高危”场所,为湖北籍返深人员近距离开展筛查登记、诉求回应等服务;社工们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为市民提供心理疏导与情绪支持;社工们重点关注高龄独居长者、精障人士、病患者、流浪人员、戒毒人士、残障人士等困弱群体,用精准的抗疫服务协助他们渡过疫情难关;社工们服务外籍人士,在各口岸提供转运安置、信息翻译、咨询答疑等服务,为输入性疫情防范贡献了力量;社工们联动各界、整合资源,为前线抗疫工作者及市民连接防护物资,提供安全保障;社工们开展丰富多元的线上活动,助力居家市民舒缓焦虑情绪、增进亲子情感、感知美好生活、增强抗疫信心等,成为了深圳市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中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力量。

记者:行业如何探索创新党建工作新模式、新路径?如何以党建引领社会工作新发展?谈谈你对党建工作的体会?

王越:社工党委首先注重党员先行推动重大民生工程实施中共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委员会2009年成立以来目前共有直属支部31家,党员350。党委不断探索推行党建+发展+公益+服务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政、企、社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格局,引领社工党员服务在基层扎实深入开展。例如在全市683个社区全覆盖的社区药品安全服务网建设工程、全市350个社区推动的社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民生微实事等深圳重大民生工程的统筹实施中,社工党委与行业协会要求增加了每个社区党员社工队伍的建设与服务内容营造党群互动的氛围,增加党员队伍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注重创新服务模式,打造“党建+社会工作”品牌。近年来,深圳社会工作大力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作为中国社会工作先行先试的城市,深圳在全市683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及不断拓展的园区党群服务中心、楼宇党群服务中心,深圳社工协助社区党委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党员“排头兵”作用,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教育、安全、文体、养老、环保、关爱等诸多领域开展了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和扶贫济困等活动;实施民生微实事、社区邻里节等服务项目,打造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和政府形象,带动社区居民融入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民生发展格局。

至于体会,最深刻的一点就是要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服务至上,才能不断收获新梦想。

记者:深圳正在建设“先行示范区”,这对深圳社工无疑是新的机遇与挑战,面对未来有哪些改革与发展思考?

王越:关于深圳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之路,必须抢抓机遇,融入“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体而言,深圳社工行业将通过积极推动社会工作立法,更好地明确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中的专业地位,创制社会工作发展空间,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与社会工作的联动,规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服务购买,推进社工服务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保障群众公平享受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同时,深圳社工行业将不断创新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场域,巩固发展医院、学校、禁毒、司法等传统优势领域,并在民办医院、民办学校等增配社工,扩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和服务场域;创新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新技术在需求调研、服务递送、资源整合、平台建设、评估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方法;创新社会工作机制,利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覆盖、社工服务领域众多等优势,持续推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组织“三社联动”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双工协作”,创新“社会工作+”等工作机制,发挥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社区治理、社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深圳社工行业还将不断完善从社工执业准入、继续教育、督导晋升、评优激励、纪律惩戒等社会工作职业体系,推进人才安居、关爱基金等保障措施,以系统的职业化举措推动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发展,建设一支素质优良、规模稳定的社会工作者职业队伍;引导社工服务机构社会化转型,加强社工服务机构与社会企业、基金会、慈善组织的跨界合作,探索用政府资源撬动社会资源支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增强社工服务机构的自我造血能力,减少对政府资源的依赖,推进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立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