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蜕变:从“依赖资源”到“超越资源”

2020-06-03 14:39:22 来源:中国改革报 

 ——湖南耒阳市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纪实

被称为耒阳蔡伦竹海三绝之一的“大河滩天然喷泉” 李 明 摄

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前排中)2018年2月7日在耒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调研产业发展。(耒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整齐划一的工业园区 饶冬平 摄

□ 谭红平 龙希胜 周 济

□ 本报记者 王晓辉

位于湖南省东南部的耒阳市,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素有“荆楚名区”“三湘古邑”的美称,被誉为“一帝三圣”之地,是炎帝神农创“耒”之地、“纸圣”蔡伦诞生之地、“诗圣”杜甫卒葬之地、“游圣”徐霞客巡游之地。庞统治耒、张良隐耒、张飞巡耒、韩愈咏耒等历史典故,亦为耒阳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该市总面积2656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是湖南省三座县级中等城市之一,也是全省城区面积最大、城市人口最多的县级城市。

作为湖南最大的县级能源基地,耒阳是资源大宝库,素有“油茶之乡”“楠竹之乡”“能源之乡”“汉白玉之乡”的美誉,已探明矿产45种,其中煤炭可采储量达5.6亿吨,居湖南省之冠,是全国百强产煤市(县)之一,“煤老大”成了耒阳的标签。

耒阳自2008年获批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以来,紧抓国、省扶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重要政策机遇,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以赴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动能,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仅去年一年,耒阳就扛回湖南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先进县、省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省综治工作先进县等重量级“牌子”,取得了衡阳市绩效考核总分第二的好成绩。从“拼消耗”到“重效益”,从“依赖资源”迈向“超越资源”,摆脱旧有发展路径依赖,在时代的蜕变中,一个充满活力、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正在耒阳形成。

数据之变:一切皆在向好

作为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实现由“依赖资源”成功迈向“超越资源”的大跨越,耒阳市近年来做出了巨大努力。全市100多万人民付出的辛勤汗水,就凝结在一组组数据上。

先看稳步增强的经济实力。2012年~2019年,全市大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GDP由2012年的30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467.5亿元,预计2020年为497.45亿元,年均增长6.4%。2012年采矿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31%,2019年为4.32%,预计2020年为3.66%,累计减少6.65%,超过规划目标的4%。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62%,2019年为57.2%,预计2020年为55%,远远超过规划目标的8%。

再看不断提高的转型质量。全市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三产结构比由2012年的16.9:43.5:39.6调整为2019年的14.7:28.1:57.2,预计2020年三产结构为14.5:30.5:55,基本形成了第一产业稳固发展、第二产业主导发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产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大进步。

还看持续优化的主导产业。由“一煤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耒阳市全力实施“3131”工程,扶持打造电子信息、有色冶金、油茶三大产业,年度引进10个投资过亿元的产业项目,培育30个纳税过千万元的重点企业,打造一个创新开放、产城融合、产业链完整的现代化产业园区。2012年全市主导产业(煤矿产业)产值为80.5亿元,2019年全市四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有色冶金、油茶、旅游)实现产值248亿元,占全市总产值的50%以上,预计2020年主导产业产值为263亿元。

更看稳步增长的财政收入。2012年~2019年间,耒阳市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15.35亿增长到2019年的23.25亿,年均增长7.4%,预计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4.88亿元。

不断攀高的幸福指数最暖心。耒阳市财政支出历来重视民生事业,2019年全市用于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住房保障等民生类支出为35.76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76.57%。灶市零洲社区被评为全省和谐示范社区,余庆同仁村被评为全省农村幸福社区示范单位。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19元,2019年为37,124元,预计2020年为39,723元,年均增长9.7%。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0,611元,2019年为22,159元,预计2020年为23,710元,年均增长10.6%,均超过规划目标值8%。

明显改善的生态环境最吸睛。耒阳市着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持续开展城区禁燃禁放、燃煤锅炉和粘土砖(瓦)厂、河道采砂、大理石开采、洗锰和冶炼等专项整治行动,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12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为53%,2019年为87%,预计2020年为90%,累计增长37%,远远超过规划目标的17%,超额完成目标。2012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为61.93%,2019年为33.32%,预计2020年为29.12%,远远超过规划目标的28%,超额完成目标。

转型之变:产业高效发展

近10年来,耒阳市大力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电子信息、有色冶金、油茶和旅游商贸服务业等替代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4.32%、累计下降6.65%,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增长至57.2%、累计增长15.38%,成功走出一条转型升级路。

传统资源产业转型成效初显。为加快提升传统资源产业,耒阳市成立推动传统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建设提升一批、重组提升一批、转型升级一批、产业联动一批”的原则,推动煤炭产业向“一型四化”发展。煤炭产业在做“减法”的同时,不断提高煤矿标准化、信息化、规模化、机械化采煤水平。2012年~2019年,完成煤矿技改扩能项目21个,投资262,715万元,煤炭资源浪费比例由过去的50%降至10%。同时,耒阳市还大力推动煤炭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提高附加值。支持资源条件好、安全条件好、实施正规布置、正规开采等一批优势煤炭企业,逐步提升其综合实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接续替代产业逐步发展壮大。耒阳市按照“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产业、打造特色产业”的转型思路,推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再生循环利用等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2012年~2019年,耒阳市引进15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累计引进投资600多亿元,接续替代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规划引领,布局定位促发展。科学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蓝图,制定出台《耒阳市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规划》《耒阳市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耒阳市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17-2035)》《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耒阳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5)》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了“3131”工程和六项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定位,进一步理清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走向,基本形成了“一区三园”(经开区、哲桥精美制造工业园、蔡伦科技工业园、循环产业园)的空间布局和电子信息、食品精深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再生循环利用、装备制造、化工、纺织鞋服“三主三辅”的产业格局。

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工业兴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基本思路,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来建设,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增长极来打造,推动园区经济快速发展。耒阳市在园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方面先后投入60多亿元,完善“一区三园”水电路讯配套工程,新建4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湖南仅有的三个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园——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以及承接珠三角食品加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等轻工行业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和创业基地——耒阳经济开发区创新创业园,形成了以焱鑫有色等为龙头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及再生循环利用产业,以汉客箱包、浚林服饰等为龙头的皮具箱包(制衣)产业。

与此同时,该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油茶、茶叶、红薯等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农林牧渔业由2012年的51.9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8.73亿元,先后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油茶之乡、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

基础之变:增强支撑能力

为不断增强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近年来,耒阳市大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科技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精神文化等领域建设,打好基础能力建设牌,呈现出诸多亮点。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创优提质。2012年以来,耒阳市城市主干道拉通,中等城市架构形成,城建打响“亮点战役”,从基础设施投入到背街小巷美化,城市建设脱胎换骨。城区道路、背街小巷全部完成提质改造;耒阳大桥、红光大桥建成通车,鹿岐峰大桥顺利合成即将通车;狮子岭、马阜岭公园建成开园,烈士陵园完成提质升级;“三场一站一厕”建设加快推进,城市承载力持续提升。城区面积由2012年的46平方公里扩增至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56万人,居湖南省县级城市之首。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两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城区学校17所,其中交付使用14所,新增公办学位1.4万余个,消除大班额684个,大班额化解经验在全省推介;补充教师883人,为历年之最;加快“教育城乡一体化”项目建设,75所乡村学校改薄提质,980套教师公租房即将建成。人民医院成功申报三级综合医院,与省人民医院建成紧密型医联体;城乡居民医保、城乡居民意外伤害保险、职工医保等工作成效显著,医保基金运行安全平稳,惠及142.29万人次;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改革范围扩大至民营医院,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城区中心敬老院公建民营项目顺利推进。投资近2.5亿元的电网改造项目加快实施,提前一年完成新一轮农网改造,全市电网供电可靠性、稳定性大幅提高。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由2012年的2.48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1.38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37.40亿元。耒阳市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有效数在衡阳市的县、市、区中排名第一;规模科技型企业7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3家;拥有大湘南电商星创天地、湖南省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转移创新平台等国省级“双创”服务平台3家;与清华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10多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文化设施建设成果丰硕。耒阳市在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不断提升文化建设力度,发掘弘扬农耕文化、造纸文化、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杜陵书院大讲坛,组织开展“欢乐潇湘·激情耒阳”、诗词楹联文化“六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推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村村响”“户户通”成果;加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提质改造五一影剧院,建好两馆一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加强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和历史文化村镇、古村落保护,完成仁义罗渡村、余庆水口村、黄市大河滩村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提质建设,创建一批文化强镇(乡)、文化示范村(社区)。

思路之变:“十四五” 新样板

以努力打造美丽幸福宜居耒阳、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新样板,实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重回湖南省第一方阵为目标,耒阳市出手不凡,已拿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

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抓机遇,制定产业承接实施方案。紧扣《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方案》规划布局,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制定切合实际的产业承接实施方案。优平台,夯实产业承接基础。坚持以园区为工业经济主引擎,推进“一区三园”融合发展。促帮扶,巩固产业承接成果。坚持“两个毫不动、三个没有变”,全面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

着力发展新兴产业链。持续深入推进“3131”工程,全力做好建链、强链、补链、延链工作。积极拓展油茶产业链,以建设油茶精深加工产业园为支撑,推动油茶化妆品产业集群集聚,支持油茶产业科技研发、产业开发,继续做大油茶体量、拉长油茶链条。2020年1月19日,蔡伦抄纸项目正式签订投资协议成功落户耒阳。蔡伦抄纸项目建设规模为50万吨/年,总投资约30亿元,预计年总产值约60亿元,年税收约6亿元,吸纳就业500余人,是改革开放以来该市最大的单体工业投资项目。成功引进蔡伦抄纸项目是耒阳市推动经济转型的重大飞跃,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生动实践和擦亮世界纸文明发源地名片的必然要求,更是耒阳市经济发展环境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显著改善的生动体现。不断延伸抄纸产业链,确保蔡伦抄纸项目年内投产见效,同时,加强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真正让蔡伦名片发挥实体经济效益。提升电子信息产业链科技化水平,强化对亚湘、博多电子等企业的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的上下游企业入驻园区集群发展。建强箱包、服饰等产业链,支持浚林服饰、汉客箱包等做大做强,力促产业集群发展。

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大力推动和扶持煤矿技改扩能,力争完成3个以上规划产能在15万吨/年及以上煤矿技改;提高煤炭就地转化率和附加值,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安全、规范发展。抢抓能源革命历史机遇,支持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发挥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优势,整合冶金渣、煤矸石、工业废料等资源,加快培育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力争先导稀材、金隆再生年内投产。

围绕夯实衡阳市副中心地位,全力以赴争当大湘南县域发展“领头雁”,耒阳市在科学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打造“5+1”战略布局。“5”是指打造大城市格局、大环线交通、大工业集群、大特色农业、大全域旅游,“1”是指打造建设中国耒阳“定制之都”。

打造大城市格局。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项目规划,整体规划从灶市到青麓耒河两岸防洪堤风光带项目,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河岸山水耒阳新城,力争到“十四五”末,城市常住人口达80万,城区面积达80平方公里。

打造大环线交通。以常茶高速耒阳互通、107国道改道、京珠高速泗门洲入口、耒云快线、竹哲公路等干线为支撑,优化交通网络,探索水运货物码头和商贸物流园规划建设,形成全市立体交通格局。

打造大工业集群。以实施“3131”工程为抓手,以开发区、大市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工业园区为平台,创新招商方法,探索园区整体招商和产业集群招商模式,擦亮“世界纸文明发源地”“中国油茶之都”名片,着力打造电子信息、油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三大主导产业。同时,继续提质煤炭、电力等传统产业,形成具有耒阳优势特色的工业产业结构。

打造大特色农业。以油茶产业、大和渔业、红薯粉皮、烟叶等特色农产品为龙头,规划农业种养布局,创新经营模式,探索农村生产基地、市场经营、生产关系、资源要素配置新态势,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倍增计划,建设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新型农村。

打造大全域旅游。以创建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围绕“神农创耒、蔡伦造纸、革命摇篮”三大主题,做好“旅游+”文章,擦亮耒阳“古色”“红色”“绿色”,挖掘“耒阳名人”效应,形成体验、休闲、观光、康养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新格局。

打造建设中国耒阳“定制之都”。以耒阳北部武广新城为平台和载体,探索建设中国耒阳“定制之都”,依托物联网、互联网和大数据中心,积极拓展对接新经济、新基建、新业态、新发展模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下,耒阳市,这个曾一度彷徨的千年古县,正敏锐抓住转型契机,从“拼消耗”到“重效益”,在气势非凡的蜕变中绽放出耀眼的辉煌!

(本文刊登于2020年6月3日中国改革报第12版视窗页)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