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戏,一部手机,一日三餐。
疫情下的“超长假期”里,这俨然成了不少农村孩子的日常生活“标配”。线上老师讲课激情四射,线下学生依然自娱自乐。现实中,网课的魅力依然比不上“心心念念”的“吃鸡”“打野”等游戏的“诱惑”。
一瓶饮料,一袋零食,可以打发一下午的时间。在非疫情的情况下,村里的小卖部、售货点成了农村孩子们优先选择的集聚处,因为这里有免费的WIFI网络可以蹭。不少孩子还在此沾染上了“抽烟喝酒”的不良习惯。
多年来,农村教育相关话题一直受人关注。由此,诸如“农家子弟难跳农门”“寒门难再出贵子”“读书无用论”的社会感叹曾一度甚嚣尘上。如今,全面小康来临之际,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更显刻不容缓。
——要补农村教育短板须先补教师待遇短板,同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把最适合的人才留在乡村教育一线。
一位在乡镇当老师的朋友坦言,十多年前,乡村教师的收入是农民工的两三倍。现在,农民工的收入是乡村教师的两三倍。这曾让他一段时间里“难以接受”。
教育的短板在乡村,乡村教育的短板在教师,而乡村教师的短板在待遇。因为待遇问题,多年来不少地方乡村教师存在“留不住”“下不去”“教不好”“上不来”等问题。而过分得强调论文、学历和外语能力,则成为影响乡村教师评优评先的“拦路虎”。如何把最适合的教育人才留在乡村,是各地教育部门优先考虑的问题,这不能只靠“个人情怀”或“喊口号”能解决,关键是要提高乡村教师到手的待遇,以及相应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在职称晋升、评优树先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赋予其优先权,努力提高其获得感、幸福感。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乡村教师队伍,应该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如今,疫情下的信息化教育,特别是对农村学生居家信息化学习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样,农村教师也面临着信息化教学的挑战,部分教师因不太适应手机授课而处于“闲置”状态。乡村教师队伍面临亟需更新换代的问题应尽早提上议程,早日实现乡村教师队伍优化配置。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就要改革创新学校评价方式,鼓励乡村学校办出特色,让农村娃娃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城里学校门打开,农村娃娃走进来。据相关资料统计,近年来在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院校中,来自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占比不足一成。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家子弟来说,“有学上”的问题早已解决,而“上好学”的问题有待解决。
把孩子送进城里的重点学校,成为不少农村家长解决孩子上好学的“快捷方式”。村里有钱的人家在城里买了房,孩子进城了;父母进城打工,孩子也跟着进城了,最后只剩下留守的民办教师,领着一群留守的孩子,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这就进一步造成“城镇挤、乡村弱”教育不均衡现象。
当前,各地教育督导和教学质量评价,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将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通排,导致乡村学校排名靠后,继而在相关资源配置中自然不会优先考虑。要解决上述问题,除了要提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外,还要改革创新学校评价方式,鼓励乡村学校办出特色。具体到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价工作中要采取分层分级策略,不唯排名与尖子生培养,要看阶段进步幅度和后进生转化,以此鼓励乡村学校在办学中充分挖掘自身优势。
办好农村教育需要更新观念,充分挖掘农村教育的优势来发展农村教育,而不是完全复制城市教育模式。各地相关部门要改善办学条件,统筹乡村小规模学校布局,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尽力让农家子弟享受到跟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打好配合”,让农家子弟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学有所望。
图书馆里,堆满的图书已经发黄;器材室里,一个地球仪几个三角尺,外加几张残缺地图……这样的场景,伴随着近年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或许已有所好转,但是在学习之余,农村娃的校外生活与城里孩子相比颇显单调。给孩子买个篮球,走遍全村也找不到一块平坦的地方。于是乎,耍手机、玩游戏就成了课外生活消遣的有限手段,“不玩手机玩啥”也就成了不少孩子回怼家长的口头禅。不少家长还把玩手机当成做作业的“奖励措施”。
有人说,父母的见识就是孩子教育的起点。不少农村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不会管”“管不了”等问题,他们认为,“家里就是供孩子吃喝,学习教育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与学校很少沟通,甚至不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乏有效配合,致使整体教育工作难以取得成效。
要牢牢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打好配合”,合力为农村娃娃的成长打造健康环境。首先,作为学生家长,除了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物质保障外,需要培养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积极挖掘并正确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生活乐趣,让孩子在课余生活中有更多的选择;家长要多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及时发现并排除孩子成长的心理问题,努力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其次,作为学校,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外,可时常举办一些家庭教育讲座,对家长进行教育常识培训,进而形成理性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使家长足够重视孩子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再次,学校要将家长的及时沟通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来抓,建立并完善家庭与学校沟通机制,并真正发挥其作用才行。
少年强则国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指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教育,乡村的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强调,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有序组织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中高考工作。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城学校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帮助民办幼儿园纾困。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
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农村教育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总体而言,如今农村教育还是一块“短板”,要补齐补扎实不会一蹴而就。长远来看,只有补齐了农村教育这块“短板”,才能有效解决未来乡村振兴中的人才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期。
历史和实践证明,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捷径。在此祝愿有更多农家子弟能接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通过读书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让“寒门难再出贵子”不再成为社会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