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走在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最前列

2020-05-28 18:30:23 来源:改革网 

——深圳遗嘱库在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探索

本报记者 叶仕春 谢泽君 报道

党组织如何在社会组织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社会组织又将如何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经深圳市社会组织党委推荐,记者带着上述问题专访了深圳黄冈商会党委书记刘惠林。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党政工作、社会管理经验十分丰富的他,首先向记者介绍了防控抗疫期间商会如何迅速动员和组织海内外企业和人员为湖北黄冈家乡捐款捐物4000多万的情况。接着,他饶有兴趣地介绍了率先创建深圳遗嘱库在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探索实践。其深刻理念、改革举措、阶段成果以及发展思考给记者强烈感受,充分说明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先行示范”中天地广阔,大有作为。

深刻认识特区定位,引领社会观念革命

2016年3月,经深圳市民政局批准,由市司法局指导,市老年协会主办,一群有着公益情怀的法律人筹划启动深圳首个遗嘱库项目,并成立民非组织——深圳市幸福和谐继承服务中心来运营,用“生前讲明身后事”的方式破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治理难题。

深圳遗嘱库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民生工程、情感工程和法治工程,充分体现了特区在法治社会建设方面的先进性,用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破解社会隐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据了解,深圳遗嘱库成立以来,举办近500场公益活动、为4万余名市民提供咨询,接受了近万份遗嘱的订立和保存,深圳遗嘱库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形成了有全国影响的文明进步新观念,更彰显了法治力量在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

而据公开数据显示,全国2.2亿老年人当中,仅有1%的人起草了遗产继承计划。随着社会和居民个人财富的增长,财产纠纷已经成为社会和谐与幸福家庭的矛盾新增长点。伴随老龄化而来的是遗产继承纠纷的井喷式增长,深圳约40%的家庭纠纷源自财产分配不均。从北京、上海、深圳一线城市的数据看,约65%的遗嘱继承纠纷案件因遗嘱无效引起。这些纠纷一方面影响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也浪费大量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

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对死亡文化的避忌,能否以法治的理性引领一场社会观念革命?通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生前遗嘱的新观念逐步得到认可。据统计,深圳遗嘱库四年来接到咨询电话6万多人次,从最初95%以上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到如今60岁以下的人占比超过了30%,观念逐步在改变。

公益开路法治导航,创新社会服务供给

深圳遗嘱库是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在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新的问题,是破解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新兴事物,它以社会服务供给的创新,体现了深圳特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预见性和主动性。

——深圳遗嘱库从建立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相结合”的道路,尤其是全面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其发展方向始终在正确的轨道前提,也是其得到社会各界支持,能够协调各方力量的根本所在。

——坚持公益至上的理念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项目实施主体上的公益性,该项目由深圳设立的首家专业从事为市民提供生前遗嘱咨询、登记和保管的公益民非组织。

——坚持服务内容的公益性。深圳遗嘱库公益服务进社区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已经走进了200多个社区,开展了近500场宣讲活动;2017年,遗嘱库重要子项目传承红色精神的“英雄模范库”成立,为抗战老兵、解放区南下干部、东江纵队老战士、工程兵“拓荒牛”以及退伍军人代表等进行“口述历史”的录像录音保存,并相继推出了心理疏导、情感慰藉以及生前遗嘱咨询、保管、执行等一系列公益服务。

——以法治导航进行社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圳市民文化素质普遍较高,且关注公平、公正,是打造一流法治城市良好的主体基础。深圳遗嘱库的顺利实施,从社会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以法治的力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让代表社会文明进步的新观念扎根深圳,为建设民生幸福城市和法治城市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坚持筹款方式的公益性。遗嘱库成立之初,就受到深圳市慈邦老年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爱心机构资助,通过“致敬红色前辈”等系列活动进行社会募款,并以优异的成绩入选深圳市民生微实事。资金来源的公益性,让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可以享受到这项民生工程带来的福利。

2016年7月,深圳遗嘱库入选深圳法制地图,市民可以通过市司法局搭建在微信平台上的公共法律服务窗口,获得“指尖上的遗嘱法律服务”。2017年3月,深圳市幸福和谐继承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揭牌,建立了遗产继承纠纷调解工作制度,以行业性专业性的组织来调解遗产纠纷,2018年3月,罗湖法院清水河法庭对深圳遗嘱库的首宗司法调解协议案裁定有效。

“公益遗嘱库”的面世和发展,又一次彰显出深圳作为“慈善之城”、“志愿者之城”和“法治之城”的文明内涵和大爱特质。据统计,运营短短四年时间,深圳遗嘱库月均咨询量保持30%的增长、生前遗嘱办理量保持15%的增长,服务对象涵盖深圳户籍居民、来深建设者和港澳居民。

推动共建共治共享,融入一流法治城市建设

    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模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也是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社会治理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圳遗嘱库创造性地将共建共治共享行动,全方位融入特区的一流法治城市建设。

律师志愿者的加入保证了遗嘱库建设运营的法治化水平,彰显特区推进法治化建设的民间力量。从起初的50名律师以志愿者形式加入筹建,到2016年5月正式成立深圳遗嘱库公益律师团并进行授牌和宣誓仪式,律师数量达到了110人。截至2019年底,已有超过160名律师为深圳遗嘱库提供专业服务。

律师团结合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量身定制了20余种生前遗嘱范本;遗嘱的电子版本和纸质版本经法律专家严谨论证。进社区行动的专业讲师都要从基本素质和专业素养两方面进行考核。大量律师志愿者的加入,将深圳遗嘱库的运营带入逐步成熟与专业化的轨道,使其迅速得到老年群体的认可。

深化智能化建设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对标最好最高最优,建立“深圳标准”。深圳遗嘱库在民生、法治、和谐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为夯实其运营根基,运营方以智能化建设为抓手,着力营造优质服务环境。例如,通过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化的生前遗嘱登记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遗嘱需求产品化和流程化;通过精神评估和严密安全的登记软件,借助指纹扫描、录音录像、见证、文件存档与备份、条码识别和密封保管等程序,实现了遗嘱流程规范化和管理标准化。与国内公证机构和其他城市遗嘱库相比,深圳遗嘱库智能化水平位居前列。

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行动,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市民。让每一个深圳市民知法、守法,积极融入到建设一流法治城市当中去,这是新时代特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深圳遗嘱库还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从财富管理、保护、传承等各方面为中老年人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保障服务。 

60岁以上的市民可以获得免费咨询服务,到制定为所有80岁以上老人免费订立生前遗嘱的长远目标;从2017年8月,遗嘱库征集一条公益推广语,就得到来自全国各地的7218条投稿,到不断有机构参访学习深圳经验;从传统遗嘱的财产分割到遗体捐赠的大爱嘱托;深圳遗嘱库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踏实。

探索实践中发现,生前遗嘱并非只是老年人,随着社会进步,观念更新,不少年轻人也接受和乐意参与此举。面对未来,深圳遗嘱库提出以市、区、街道和社区老年协会为依托,在全市社区逐步设立了生前遗嘱受理实体工作点,100个预约服务点,让更多的市民从中受益。

防范社会风险,破解城市化特有难题

由于历史原因,深圳在城市化过程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小产权房数量庞大,占到深圳总建筑面积的49%左右。可由于法律地位的不确定,一旦老人去世遗产为小产权房的,对该遗产的处理就存在一个灰色地带,未来或将成为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

2017年开始,深圳遗嘱库开始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破解。虽然公证处无法受理相关《继承权公证》,法院无法对小产权的权属做出实质性的裁判,但生前遗嘱却能根据遗嘱人的意愿,对小产权的使用收益、拆迁等做出一定的安排,这有利于继承人之间通过执行遗嘱的方式,和谐处理小产权房的继承纠纷。目前深圳遗嘱库保存不少关于小产权房继承权的安排,对全国各大城市用法治化的方式破解城市化特有难题提供了广泛的借鉴意义,不失为一种特殊的深圳经验。

岁月长河,从不停歇;奋斗征程,永远向前。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党中央的部署和决策。深圳遗嘱库发起人刘惠林表示,将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家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传承,扫除居民的法律盲区,减少遗产继承的纷争,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从而实现和谐社区、和谐家园、和谐社会的愿景,为中国社会治理法治化提供深圳经验,让特区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责任编辑:立东]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