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之下 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代表委员把脉能源发展
2020-05-26 21:07:58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张宇 焦红霞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大‘六稳’工作力度,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2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保粮食能源安全列为“六保”之一,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如何保障能源安全?如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保障能源安全”高度关注,认为当下,把能源安全牢牢抓在自己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必由之路

保障能源安全,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必由之路。

可再生能源是全球能源的发展方向,也是贯彻落实国家“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说,做好能源安全这篇大文章,能源电力行业要大力实施能源电力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深入推进能源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持续增长,能源结构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总计约2.5万亿元,在过去10年我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也持续扩大,目前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双双”突破2亿千瓦,均为世界第一。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向记者表示,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和迭代的加速,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已经和煤电接近,“十四五”期间,大幅度增加可再生能源投资,是进一步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也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

曹仁贤建议,将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规划占比提高到25%,2050年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50%,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2050年实现富强美丽的中国梦提供清洁可靠的动力。

受益于《可再生能源法》及相关的产业政策的出台,中国可再生能源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存在着补贴拖欠、并网难、弃风限电等问题,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建议,明确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定位,确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明确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路径;结合未来能源及电力发展趋势,制定有效的发展阶段衔接政策。

针对可再生能源消纳压力仍然较大、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落实尚不到位等亟待理顺的问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建议,可再生能源不应参加调峰或变相分摊调峰费用,优先上网,保量保价;保障可再生能源电站投资企业的基本收益,稳定投资预期。各省发布的最低保障性收购电量政策对于当年新建电站提供至少10年持续期,对于最低保障性收购电量要参考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由电网企业按照政府定价收购。

现实选择

保障能源安全,完善石油、天然气、电力产供销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更是现实选择。

近几年,多个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和煤化工项目相继投产,主要石化产品产能迅猛增长,带来产业结构分散、产品结构雷同、同质化低价竞争严重、高端领域顶替进口缓慢等问题。同时,新建大型炼化民营企业普遍采用进口技术和装备,不利于促进国内的石油化工工艺和装备技术的进步。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首席专家张明森建议,国家应加强统筹规划,在放开向社会资本开放的同时,统一布局、合理规划,推动炼油和石化行业科学有序发展。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化工等是最有石化产业基础的国有企业,具有把握产业走向和技术发展的能力,能促进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提升。张明森认为,要依托国企多元补充,确保产业走向良好。未来更多要面对与国际石化企业在高端领域的竞争,因此,要充分依托国有企业集中高效发展石化产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六种力量”。

与此同时,对我国原油进口量和战略主动性具有较大影响的原油储备能力也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洛阳石化总经理江寿林表示,为增强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国家应进一步加大石油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

今年是我国完成石油战略储备目标的关键一年,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前我国要形成相当于100天净进口量的储备量。

江寿林建议,国家应继续扩大在石油储备、管输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加快推进已规划国内石油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采取措施调动大型企业、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鼓励“储油于商”,提高储备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把握战略主动性。

同时,拓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范畴,重视加强石油和天然气(LNG)应急储备建设,合理开展内陆石油、天然气(LNG)应急储备布点,建立国家、区域及企业等多层级的应急能源储备机制,应对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能源市场波动,发挥储备对能源市场的调节平抑作用,保障特殊时期能源供给。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