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独有之东北现象和西部特征叠加的工业底子,曾使其饱尝转型阵痛,但同时也积累了雄厚的工业基础。
近几年来,重庆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过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突出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在“智造”的底气加持下,2019年8月,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2019智博会开幕式上提出,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无疑,这是重庆顺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优先战略选择。
“智慧名城”将如何建?未来长什么模样?传统支柱行业如何从互联网行业手中抢占数字产业机遇?5月24日,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陈金山、重庆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兼重庆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副局长杨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总裁朱华荣、猪八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明跃四位代表就此接受了记者云采访。以下文字是云采访实录,敬请垂注。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渗透,推动实体经济从生产要素到创新体系、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全方位变革突破。重庆坚定不移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协同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智能产业加速崛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6%、11.6%。获批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15%。下一步将围绕数字产业化,扩增量,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集成电路。聚焦工业芯片、驱动芯片、MEMS传感器,引进培育芯片设计企业,抓好先进工艺、特色工艺线晶圆线建设,发展先进封装工艺,完善原材料配套体系,建设完整产业链条。二是新型显示。推动现有产品线建设和产能释放,完善基板玻璃等上游配套体系,发展显示器电视机等下游产品,培育4K、8K超高清显示产业。三是智能终端。推动5G技术、智能技术融合渗透,发展5G终端、智能家电产品和智慧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四是物联网。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加强微机电系统工艺技术研发,发展位置传感器等产品、车用激光雷达等器件以及分散控制等系统,推进物联网集成创新和产业集聚。五是网络通信及网络安全产品,抓好5G基站、路由器等产品引进,做大信息安全产业规模。突破5G超密集组网、大规模天线阵列等,打造覆盖系统、芯片、射频、终端等完整产业链。六是软件信息服务业。实施“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在软件信息上的服务应用,加快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投用。
突出智能制造和制造智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新增890条数字化生产线,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重庆)启动运行,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加速集聚。下一步围绕产业数字化,促智造,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纵深推进智能制造工程。在汽车、电子、装备、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遴选一批重点企业,突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5G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再实施125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新建110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二是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支持汽车、电子、装备等领域重点企业,建成10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建成5G基站3万个以上,引导重点企业加快内网改造升级,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重点培育1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5G+智能制造”示范引领,创建10个创新示范智能工厂。三是加速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利用开放的工业云平台,将设备、产线、订单等系统向云端迁移,开发云制造、云采购、云管理,形成业务处理网络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控制智能化。全年推动300家工业企业深度上云、3000家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四是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装备、汽车、电子、消费品等制造业发展后市场业务,积极探索发展网络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等一批新模式,促进制造业企业从单一产品制造向制造与服务集成转变。
加快数字化转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英特尔FPGA等高端研究机构落户重庆,建成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和工业大数据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等。下一步将围绕技术创新体系,筑基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推进技术研发创新。支持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领域和企业范围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5G、物联网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应用和集成创新,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基础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推动智能终端芯片、移动芯片、嵌入式芯片等领域的重点突破。二是培育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提升服务能力,依托中船重工西南研究院等新建5—7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实施“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倍增计划”,谋划建设一批数字经济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和研发机构。三是深化创新开放合作。高质量办好每届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以信息流汇聚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推进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创新合作,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等支撑平台,打造一批应用型研发、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机构。
打造“智慧名城”,是重庆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智博会贺信精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深入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广泛深入的综合论证,重庆市将“智慧名城”建设重点锁定在“云联数算用”五个关键要素上,“云”是基础,“联”是前提,“数”是资源,“算”是能力,“用”是落脚点和出发点,从多个维度共同支撑“智慧名城”建设。
“云”是统筹全市云服务资源,构建共享共用共连“一云承载”的数字重庆云平台服务体系。
“联”是建设泛在互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打造国际数据专用通道,实现网络体系“聚通”能力和国际信息枢纽地位显著提升。
“数”是建设以数据大集中为目标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形成全市统一的数据资源共享开放体系和数据治理架构。
“算”是建设以智能中枢为核心,边缘算法、AI计算为补充的超级算法能力,形成具备共性技术和业务协同支撑能力的算法中台。
“用”是加快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引领的智能化典型应用,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重庆市建设“云联数算用”智慧名城的阶段性总目标,是力争到2022年,全市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效,大数据“聚通用”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智慧生活全民共享、城市治理全网覆盖、政务服务全渝通办、生态宜居全域美丽、数字经济全面融合、信息设施全城连接”实现重点突破,绘就“智行千里、慧致广大”发展蓝图,成为特色鲜明、创新引领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示范城市,步入全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第一方阵。
去年,重庆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2019智博会贺信精神,坚定不移把大数据智能化发展作为战略选择,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聚焦“云联数算用”五大支撑要素,“智慧名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云”方面,全面推行“云长制”,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云长”组织体系;初步建成“多云融合、一云承载”数字重庆云平台,全市信息系统迁云、整合比例分别达到85.7%、50.7%,居全国前列。
“联”方面,建成开通中国首条、针对单一国家、点对点的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总带宽260Gbps,时延约70-80毫秒,“高速率”“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跨境通信能力显著提升。成功纳入全国首批5G规模组网试点示范城市,建成5G基站1万个。
“数”方面,2019年,出台政府规章《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推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三清单”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市—区县”三级共享体系全覆盖,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由2517类增加到3309类,增长31.5%,共享接入率达90.9%,累计数据调用量超78亿条。
“算”方面,城市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有序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载体平台正在加快形成;加快建设以AI计算、区块链等为支撑的赋能平台,英特尔FPGA、飞象工业互联网、SAP工业赋能中心、忽米网、华为协同创新中心等赋能企业超过500家。
“用”方面:出台《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2019-2022年)》,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135”总体建设框架。围绕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融合、生态宜居五大领域,一批智能化典型应用正在加快培育、成效渐显。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浪潮、华为等行业巨头在渝战略性投资,一批重量级项目落地见效。全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长达15.9%。
推进“智慧名城”是一项系统工程。2020年,重庆市将进一步深化工作思路,抓紧推动实施,努力将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的部署要求落到实处。
一是聚焦“云”攻坚突破,推进“云化名城”建设。年度目标是: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基本完成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市级、区县信息系统整合率分别达到75%、50%。
二是聚焦“联”攻坚突破,推进“网络名城”建设。年度目标是:新建5G基站3万个,中新国际数据通道新开通1000M带宽、新培育通道用户50家。
三是聚焦“数”攻坚突破,推进“数字名城”建设。年度目标是:完成4个基础数据库、60个以上部门数据资源池、5个以上主题数据库在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集中部署;市级共享数据突破3500类,数据共享开放水平力争进入全国前列。深入推进成渝地区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互通。
四是聚焦“算”攻坚突破,推进“算能名城”建设。年度目标是:建设智能中枢核心能力平台,统一提供共性技术、业务协同能力组件200个;建成中新互联互通超算中心,形成每秒三亿亿次级浮点运算能力。
五是聚焦“用”攻坚突破,推进“应用名城”建设。年度目标是:在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打造30个典型智能化应用场景。
推动智能化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9年,重庆市明确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把智慧城市作为应用服务主要抓手,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
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典型代表,长安汽车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以及重庆市的相关要求,把握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增长路径。2018年,长安汽车对外发布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明确“智能出行科技公司”战略定位,坚定“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宏伟目标。
近年来,基于对行业的理解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判断,我们认为:
第一,芯片技术、5G技术、互联网技术、AI技术的快速突破,将赋能汽车产业新的生机,汽车产品环节的“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健康化”以及使用和销售环节的“共享化、新零售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快,汽车“由硬向软”将加速升级,软件定义汽车将成为趋势。这也是中国汽车“换道超车”的最佳时机。
第二,未来汽车,将会是一个移动多功能空间、大型智能移动终端、数据采集载体、能源储能单元,它将以数十倍、甚至百倍于智能手机的巨大产业驱动力,改变世界和人类生活,成为世界汽车大国、强国竞相发展的焦点。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长安汽车在智能产品、智能管理、智能制造等方面已持续深耕10余年,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是强化智能创新,研发实力行业领先。将软件集成、大数据分析作为新动能基础,大力实施“北斗天枢”计划,与BAT、华为、博世、科大讯飞等打造智能化“顶级朋友圈”。以软件中心、T3科技、天枢科技、国家创新中心为载体,加速软件能力培育,完善智能化产业布局。截至目前,已掌握200余项核心技术,IACC、APA5.0等21项技术国内首发,100余项智慧产品和服务走进用户生活。投放近60万辆智能网联汽车,每日车辆大数据超10亿条,实现了车辆数据服务、智能诊断服务、智能维保服务、智能控制服务等众多智能网联功能。
特别是在自动驾驶领域,长安汽车更是持续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底层技术的攻坚力度,走在了行业前列。2016年,完成国内首例从重庆到北京的2000公里无人驾驶测试。2017年、2018年,分别获得美国加州和重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牌照,累计完成超过1200万公里测试。L1级驾驶辅助技术已经普及应用;L2级集成式自适应巡航、全自动泊车技术实现中国品牌首发量产;L3级有限自动驾驶实现八大核心功能,2018年创下全球首次“最大规模的自动驾驶车巡游”吉尼斯世界纪录,2020年成功实现中国首个量产体验;L4级无人驾驶实现国内首次示范运营,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二是实施智能管理,建立CA-DDM大数据运营平台。推进客户、研发、制造、供应、营销5大核心领域智能化升级,实现全球业务数字化管理,提高企业运营效率30%以上;建立数据驱动管理体系(CA-DDM),整合内外部系统130余个,融合互联网网站大数据10000余家,构建2000多个运营指标,涵盖营销、用户大数据等13个领域,已推广至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服务商、经销商等700余个企业。用户画像不断精准,完成17个内部、2个外部系统的数据融合,建立400多个维度2100多个标签,形成数亿级的客户数据。联手腾讯打造以智能化、大数据为抓手的“智慧门店”,将4S门店升级为涵盖高速通行、停车等日常用车服务场景和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慧零售新生态。
三是实施智能制造,助推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制造2025》,坚持以高质、高效、柔性、绿色制造和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为目标,以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为基础,以平台化、轻量化、精益化为抓手,集成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长安汽车为中国汽车行业首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被重庆市经信委评为“重庆市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生产线整体自动化率达60%,其中,两江工厂冲压生产线达90%;同时智能柔性焊接生产线、智能柔性高速冲压生产线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专项。疫情期间,能够率先复工复产也得益于智能机器人“挑大梁”。目前,已建立智慧工厂平台,每天可采集数据5000余万条,实现制造过程可视化管理,极大提升了智能计划排产、智能生产协同、智能质量控制等多方面能力。
作为科技创新型企业,长安汽车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重庆市的行动计划要求,完善大数据智能化领域的布局,加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发展与应用。坚持将效率和软件能力打造为核心竞争力,强化软件能力,加快由硬件向软件能力转型,提升公司科技势能。聚焦资源,掌握智能化软硬件集成技术。整合科技企业、互联网公司、跨界企业等优势资源,加速智能化产业发展。建设智能工厂,实现大批量个性化定制,达到智能制造引领级水平。为重庆市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为我国迈上大数据应用新台阶、营造智能化发展新生态、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长安力量。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不断走向深入,新技术带来的新工艺、新产品、新应用,将带来生产力的跨越式提升,引发产业格局的全面变革。
近三年来,重庆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大发展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培育壮大智能产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制造业赋能,推动电子信息、汽车等“智造”转变,已经具备良好的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产业基础。
今年的《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列为重要工作。重庆市作为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之一,产业规模庞大、产业生态完善、各类资源要素齐全,这些为大数据、智能化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实现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引擎和雄厚基石。
重庆市在大数据、智能化创新环境建设方面也极具优势:全市市场主体数量超过274万,大量高端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集聚加快,全面建设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务,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的商用、政用和民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系列举措,为加速‘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奠定基础。
打造智慧名城必须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升行业运行效率、变革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在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过程中,重庆提出要壮大“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建设“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些行动都离不开产业生态的繁荣,更离不开人才的保障。
——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要完善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企业主体是‘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需要经历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同时伴随着品牌升级、市场升级和技术升级,这一过程都需要有数字基础设施进行支撑。
——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必须要有数字人才的强力支撑。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人才是关键。未来一段时期内,数字人才将长期存在巨大缺口。有招聘网站统计,从2015~2019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人才需求量增加了11倍,2018年数字经济领域就业岗位达到1.91亿个。仅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就超过500万人。
疫情期间催生大量数字经济新业态、创造新就业岗位,数字人才缺口持续扩大。重庆要加快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需要有开放创新的人才发展环境,既要招揽天下人才为我所用,也要有推动重庆人才服务全国的大格局,只有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才能形成数字经济“智力引擎”。
对于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开展超大城市智慧治理。聚集发展要素资源,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共建共享的数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共同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探索数字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加强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以智能化应用为重点,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汇集和盘活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生产要素,鼓励和培育重点企业加快完善数字化服务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借助数字化服务解决“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问题,逐步形成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平台和智能制造产业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生态体系,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而是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汇聚天下人才,为‘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着力打造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技术服务的高端综合平台、数字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使“重庆中心”成为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要素的“集散地”、发挥区位优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立交桥”、科技服务新机制新模式的“实验田”,成为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的“人才蓄水池”。同时构建运行高效、便捷的人才服务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人才集聚,形成区域人才竞争优势。目前重庆通过实施鸿雁计划、英才计划等招才引智行动,吸引了一批高端数字人才,但要实现更大规模的人才引进,需要进一步创新模式,发挥市场化平台的人才汇聚效应。如通过人才共享平台的灵活用工模式,让天下人才服务重庆。在灵活用工模式的帮助下,一名数字人才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同时服务多家企业,大幅提升了人才的使用效率。这种新模式可以让全球的数字人才为重庆发展服务,助力重庆打造智慧名城。
从长远来看,应该通过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形成创业兴业的生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人才服务平台、鼓励重点平台型企业参与等形式,建成一个人才发展生态闭环,有规模的、低成本的人才培养体系,让本土的数字产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形成强大的人才虹吸效应。
三是人才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整合数字人才服务能力,发挥重点企业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载体作用,让政府和平台形成合力,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应用场景,打造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解决方案,充分释放人才在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方面的关键作用。帮助电子信息、消费品、金融、汽车、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助力重庆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