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红色水口山的绿色崛起

2020-05-21 10:07:21 来源:中国改革报 

——湖南常宁市水口山铜业小镇发展纪实

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右二)、市长吴乐胜(右一)带队深入企业调研转型升级改革发展

水口山金铜项目

现代化厂房

中国五矿铜电解槽厂 钱 辉 摄

常宁全景图

□ 王一花 吴薇 袁毅华 郭华 刘泽平

湖南常宁市水口山,湘江中游的一座工业重镇,被称为“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的摇篮”。湘江在常宁逶迤了80多公里,从水口山掉头急转北上,在这里孕育出一片矿冶文明和红色文化的热土。

百年前,水口山红色工运巨浪奔腾。毛泽东、李立三、蒋先云、谢怀德、毛泽覃、宋乔生、何叔衡、耿飚……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辈,曾在这里中流击水,传播革命的先声。1922年发生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百年来,一代代水口山人前赴后继,谱写了一部报国图强、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如今的水口山,绿色发展浪潮奔涌。2016年,水口山被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019年,水口山铜业小镇成为湖南省首批特色工业小镇、湖南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19年,水口山工业总产值达283亿元,其中特色产业总产值达134亿元,同比增长41.3%,年度投资同比增长21.4%。今年以来,水口山奋力打好抗疫与发展两场硬仗,持续推进循环改造、集群发展、创新驱动、文化赋能等,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

绿色转型

转出一片新天地

水口山以有色金属矿而闻名,是全国最大的铅锌产业基地、湖南省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和湖南省最大的工矿城镇。鼎盛时期,水口山的采掘业、冶炼行业支撑起常宁市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然而,在长达百年的铅锌矿开采过程中,历史遗留的废渣、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等问题频频“报警”,让百年老矿不堪重负,水口山也一度面临“矿竭城衰”的困境。

如何破解困局、挺立潮头、永葆青春,考验着水口山人的智慧和力量。近年来,常宁市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为指引,以循环化、集群化为方向,奋力探索新时代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子。

循环改造,助推产业脱胎换骨。

绿色发展不仅是一种发展方向,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常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主动淘汰39家落后产能企业,抢抓全省有色金属产业战略重组整合的机遇,全力支持五矿集团将株冶搬迁转移至水口山,在转移转型过程中大幅调整铜铅锌产品结构,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水口山铜业小镇内,冶炼、化工、新型材料、高新技术产业等一大批围绕资源循环利用及有色金属精深加工的企业,以“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和“入园升级”为契机,加快实施循环改造,由原来零散的资源型、粗放型转向规模化、技术型,形成循环产业链条。通过近年来的循环化改造,如今的水口山已形成以铜冶炼及综合利用产业为主导,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循环化产业格局。如今,水口山铜产业循环水利用率达98.4%,铜回收率达98.55%;铅、锌产业的铅锌回收率达97%,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

集群发展

提升产业承接新优势

近年来,常宁依托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五矿铜业、株冶有色三大龙头企业,建设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基地,致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产业配套完备的现代化产业集群。

2019年,投资上百亿元的铜铅锌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大基地、大集群的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以五矿铜铅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发展铜冶炼、加工和铜基新材料等上下游配套的铜业全产业链为支撑,产业补链强链加快步伐。铜业小镇在产规模企业达到50家,新引进企业23家。

“由于产业链完备,在技术、产业政策等方面占领了行业制高点,常宁这片投资洼地正在释放出强大的磁场效应,由以前的招商引资变为现在的招商选资,这是一个非常喜人的变化。”常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吴乐胜说,近两年来,常宁大承接大开放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020年抗疫期间,水口山大产业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展露无遗。50家企业全部复工复产,达到预期产能,助推常宁工业经济逆势上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交上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创新驱动,充分释放产业活力。

翻开铜业小镇创新的一页,世界最大的152平方米沸腾焙烧炉,世界最大的单系列30万吨浸出和OTC溶液深度净化系统,国内独创兼顾分时效益的大极板电解和自动剥锌技术,行业最大的富氧挥发回转窑、铟直接萃取提炼锌铟,保障工业废水零排放的特有污酸处理技术,全厂智能化生产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自主知识产权SKS炼铅、炼铜技术……一系列科技创新,让铜业小镇转型发展的长卷“绿意盎然”,积蓄了长足的发展后劲。

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也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血脉。水口山积极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在增强创新动能和优化创新环境上做足文章。设立有色金属产业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引进“互联网+”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点对点”精准服务。智能化园区服务平台和保税物流仓的建设,让铜业小镇更自信地走向工业互联网时代。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水口山铜业小镇负重起跳,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转”出一片新天地。如今的铜业小镇,已成为衡阳市八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之一。

三生共融

铸造发展新格局

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共融”,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

塑造城镇的全新“面庞”,必须铺就生态底色。

近年来,水口山坚持生态优先,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下足功夫。2013年9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湘江保护和治理省“一号重点工程”。7年来,湘江保护和治理连续实施的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按期推进,“堵源头”“治调并举”两大阶段性任务已顺利收官;2020年,以“巩固和提高”为阶段目标的第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已进入第二个年头。

作为湖南省推进“一号重点工程”五大主战场之一,水口山近年来投入10多亿元,先后实施51个重点治理项目。坚持“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相结合,对水、气、渣进行治理与控制,突出抓好企业污染源整治,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实现污染物排放减量化。

逐步还清老账,坚决不欠新账。针对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水口山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污攻坚,实施铅锌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等一系列治理工程,高标准建设工业污水处理厂,对园区企业污水进行二次深度处理;建设总库容137万立方米的危险固废无害化处置工程,妥善处置历史遗留废渣,彻底解决水口山区域废渣污染问题。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水口山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湘江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多项重金属因子平均浓度均大幅下降,确保湘江一江清水向北流。

生产、生活空间的相得益彰,是提升小镇颜值的保障。

针对过去部分生产区和生活区混杂的问题,2015年以来,常宁在水口山实施大规模民生搬迁工程,工作专班开启“白加黑”“五加二”模式,帮助4000余户群众陆续告别百年工矿棚户区,搬迁到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安置小区,圆了安居梦。

今年以来,常宁抢抓国家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基建”政策机遇,加大“补短板”力度,启动水口山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除了民生补缺和基础改造,水口山对铜业小镇进行高起点规划,围绕有色金属循环产业园建设这个核心,致力打造以生态隔离带为轴的“一轴两翼”空间格局,生态轴的两侧,生产区和生活区遥相呼应。在城镇建设过程中注重空间一体化营造,镇区建设不仅是道路的改造,从文化元素的整体运用到建筑风貌的整体重塑,包括标识标牌、景观、绿化、路灯以及墙面都在改造中多点开花。

“融合发展是铜业小镇发展的主方向,我们在产业定位上突出特而强,在功能叠加上力求聚而合,这个思路将贯穿铜业小镇建设始终。”常宁市委书记刘达祥说。

2019年底,常宁结合铜业小镇建设,启动水口山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拟用两年多时间,完成红色文化景点建设及工业遗址修缮、生态防护隔离带建设、老旧小区改造、建筑风貌整体重塑等重点任务,实现水口山人居环境大提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芳容初现。

天气晴好的日子,从空中俯瞰,但见蜿蜒湘江碧波荡漾,小镇生产区与生活区井然有序,园区花木依依、绿草如茵,蓝白相间的标准厂房整齐美观,周边田园芬芳吐翠、白鹭翻飞翱翔……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文旅联动

激发小镇新活力

建设特色小镇,重在注入文化元素,讲好小镇故事。

水口山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的富矿。在这里,不仅有水口山工人大罢工点燃的革命烽火、八百矿工上井冈的革命往事,还有工农联盟反抗压迫的红色事迹,熊熊燃烧的革命烈火已成为这一方热土最为厚重的记忆之一。

这是一块创造奇迹的地方,我国第一家炼铅厂、我国第一家炼锌厂、我国第一家氧化锌厂、我国第一家铍冶炼厂都先后从这里诞生。

回眸百年沧桑发展历程,“艰苦奋斗、拼搏图强”成为一代代水口山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常宁市深入挖掘、研究、宣传水口山工人运动的斗争历程、光荣历史和伟大精神,致力将水口山建成弘扬工运精神的大平台、体验革命传统的大课堂、锤炼党性修养的大基地、展示常宁形象的大窗口。

着眼于红色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常宁保护修缮了水口山工人运动遗址、康家湾戏台、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等,正在建设水口山工人运动文化纪念馆。

2019年6月,修缮一新的水口山工人运动陈列馆重新开馆,短短几个月就迎来了省内外10多万访客。

2019年10月,一场高规格的水口山工人运动历史研讨会在衡阳举办,中央、省党史研究领域权威机构的参与、多位重量级专家的汇聚,让这场研讨会成为湖南党史学界近年来的顶级盛会。

“红色水口山”不断升温,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化地标。在水口山精神的照耀下,铜业小镇加快“产、城、人、文、旅”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水口山,在湘江之滨,正全力以赴描绘特色小镇发展的精彩篇章!

(本文配图除署名外由常宁市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刊登于2020年5月20日中国改革报第11版风采页)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