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18条硬核措施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

2020-05-15 14:04:27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杨邵灵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稳定经济运行22条措施的意见》,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搬迁成果和扶贫成效,怒江州出台18条硬核“稳得住”措施,推行工作一月一调度,确保易地搬迁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转变。

构建“管委会+社区+暖心团+加挂帮扶”社区治理模式

选优配强安置点管理委员会,19个千人以上集中安置点按照每200名搬迁群众配备1名干部的比例组建配齐管理委员会;

强化社区“一体化”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建立社区党组织为核心、自治组织为基础、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为纽带的网格化体系。建立红色物业为载体、奖勤罚懒为抓手的管理服务模式。建立财政投入为基础、集体经济为补充的社区保障机制。支持社区组建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劳务中介等合作社,组建工程施工队,盘活安置点商铺、停车场等资产;

优化“扶贫暖心团”服务机制,针对居家服务、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开展全方位暖心志愿服务;

完善安置点加挂帮扶机制,怒江新城各安置点由州级部门和泸水市级部门加挂包楼,福贡、贡山、兰坪县城安置点由县级部门加挂包楼,其他乡镇集镇安置点由乡镇加挂包楼。强化珠海市—怒江州社区结对帮扶,建立“周末志愿服务”制度。

组建“两支队伍”开展“四项活动”

整合安置点管委会、驻点工作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力量,吸纳老党员、老干部和乡村能人、脱贫能手等组建感恩宣讲团和文艺宣传队,通过夜校、“院坝会”、“入户讲”,帮助群众算好“五本账”,开展多形式文艺宣传。

开展每日文体活动,探索“文体活动+素质培训”模式,发掘民族民间文化能人和体育竞技能人;开展每周升旗活动,常态化举行每周一“升国旗、唱国歌”和“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开展每月评比活动,每月定期评比家庭内务、脱贫能手、文体能人、就业之星、感恩之星、善行义举等,定期评选最美楼栋、最美庭院、最美小区、最美车间;开展每年培训活动,在安置点成立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和产业服务中心,组织人社、农业职能部门开展现代家居、安全常识、生产技能、法律法规等全覆盖培训。

加强安置点社会保障服务

强化易地搬迁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对已脱贫收入达到保障标准但不稳定或者家中有病人、残疾人、大学生等家庭,给予12个月过渡性保障,确保稳定脱贫;建立主动发现、先行救助等机制,对特殊困难群体主动实施临时救助。 

加强公益性服务,重视公益性公墓建设,有效利用好现有铺面、公共服务场所或其他闲置资源,为群众红白事提供便利。

办好三件扶贫暖心惠民实事

推进扶贫暖心食堂建设,整合资源,配齐设施,利用公益性岗位,配强暖心食堂服务力量,合理核定特殊困难群体就餐价格,对失能或部分失能生活不便的人员推行上门送餐服务;

发展扶贫车间,积极承接带动就业效果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引导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车间建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目前已建成37个扶贫车间,优先安排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扶贫车间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按照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奖补;

加快安置点“微菜园”建设,在中心集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农业生产用地,在保证人居环境基础上,规划建设“微菜园”,提供给留守的老人、妇女等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解决群众的日常生活所需。

拓展扶持方式强化示范引领

采取“以工代赈”模式促就业,成立安置点劳务合作组织。采取“以工代赈”模式建设的项目,劳务报酬的比例不低于项目投资的15%,其中建档立卡搬迁群众劳务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50%;

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示范安置点建设,着力在全州培育10个“稳得住”示范安置点,每个点由1名厅级领导牵头负责;

培育创建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主题小镇,围绕生态农业、民族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等主题,培育创建一批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主题小镇,做到“一镇一特色”、“一点一品牌”,成为支撑安置点稳得住和长远发展的产业支柱和就业平台。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