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力量的底色是价值观的力量

—— 一谈中国抗疫实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2020-05-06 02:14:32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评论员 杨禹

已持续百多天、还要继续下去的抗疫斗争,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身在其中。整个国家,在经受一次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

国家治理现代化,极其重要的任务是制度建设。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化,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重大命题。十九届四中全会则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作了新的重大部署。

这场抗疫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制度的力量,与党员先锋、平凡英雄们的力量,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每一位白衣天使都是胸怀仁心的勇士,而有了全国一盘棋的制度力量,才能实现一个月内42,000名勇士向主战场有效率、有章法的汇聚。每一位社区防控工作人员都辛劳不易,而有了科学的统筹安排、强大的组织体系,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有效局面,才能构建完全。

制度,不是凭空写就的模板。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现执政党的宗旨,反映社会大众的主流价值追求,也深植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中。它来自眼前的实践,体现百年的积淀,更有千年的传承。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现实难题的重要启示。“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反映在抗疫实践中,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鲜明要求,就是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的生死搏斗,就是公共财力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兜底保障。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反映在抗疫实践中,就是对疫情风险不断演进变化的科学判断、科学防控,就是果断的武汉“封城”,就是坚持到底、毫不放松的谨慎之心,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17万人大会”上强调的忧患意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反映在抗疫实践中,就是不断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救治策略、防控部署,就是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该建立的建立,该落实的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反映在抗疫实践中,就是随时与国际社会分享抗疫经验,就是积极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就是与各国人民相互支持、守望相助,患难与共,命运与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承至今天的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也传承至今天中国人民的价值认同、情感自觉里,自然也会体现在抗疫实践中。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里,有这样一段话——“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短短一百多字中,两次提到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民族的文化根基、价值追求,沿着文明的长河,流淌进今天我们的血液里,流淌进国家治理的体系中。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抗疫最紧迫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武汉主战场发起总攻之际,他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一边忙抗疫,一边忙脱贫攻坚,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任务,因为这些努力,都是为了人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的共鸣与支持。

四中全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部署,勾勒了一份国家治理的“制度图谱”。在这份图谱的深层,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图谱”。抗疫斗争充分展现了我们的制度力量,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举国上下、亿万人民的价值共鸣。

这共鸣,就体现在每一位平凡英雄那不平凡的身影里。

制度为本,价值为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以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也需一如既往地把我们党的宗旨、亿万人民的意愿、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体现于其中。

中国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彰显了制度力量背后的价值观的力量。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