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好一江碧水 激发绿色动能

湖南坚持生态保护治理与经济转型升级两端发力,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贡献湖南力量
2020-04-27 00:17:31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邢成敏 邓小辉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考察,再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留下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两年时间过去,湖南一手抓生态保护和治理,一手抓经济转型升级激发绿色动能,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湖南作为、贡献湖南力量。

猛药去疴环境治理见成效

益阳市宏安石煤矿曾被中央环保督察组作为重点案件督办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公开曝光,如今生态修复治理施工已全部完成,草色葱郁,生机盎然。

同为中央环保督察组重点督办件的常德市石板滩石煤矿区,目前已回填土方110余万方,喷浆挂壁近1.5万平方米,修建截排水工程近8000米、生态植绿近20公顷,处理污水260余万吨。常德市鼎城区发改局局长冀万喜说,随着生态修复方案不断优化,太阳山国家森林公园有望早日迎接市民游览。

大通湖因地制宜,推进畜禽水产退养、大湖植被修复、污水垃圾治理、禁航禁捕禁磷、疏浚引水活水等;下塞湖强力整治非法矮围,推进湖洲牛羊退出,大力进行生态修复;珊珀湖全面收回养殖使用权,禁止投肥养殖,实施环湖截污、补水活水、重点清淤工程、生态修复等工程。经过多方努力,三湖水质持续向好改善,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彻底摘掉了劣V类的帽子。

岳阳大力推进长江岸线复绿,截至目前,沿江县市区完成岸线绿化及提质19,493亩;城陵矶港拆除泊位3个,退还岸线300米,完成岸线复绿4277平方米。

一条条“污龙”被斩断,一个个生态“炸弹”被拆除,长江沿岸、洞庭湖不再“负重而行”,湖湘百姓畅享生态福利。

目前,“长江之肾”洞庭湖,总磷浓度降至0.065毫克/升,接近三类水质标准;湘江干流的重金属浓度持续降低,优良水质比例为98.7%。截至2019年12月21日,湖南省345个省考断面的优良水质比例为95.6%,同比上升1.2%。“一湖四水”清波荡漾,护一江碧水东流。

动能转换经济发展高素质

湖南盈峰中联环境的环卫智造,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插上了科技翅膀,在长沙市橘子洲头景区已经投入使用,发现垃圾自动清扫,遇到障碍和行人主动避让,还能自主“回家”。

在长沙市望城区湘江村,生活污水以往是直排沟渠,现在农户小院外有化粪池、隔油池、堆沤池,还有小型人工湿地,通过狐尾草净化后,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通过源头治污、定期治淤、铁腕治违、生态治岸、精准治脏行动,彭家湖流起来、净起来、美起来。

岳阳市城陵矶港是湖南最大的水铁联运、水水中转、干支直达的干散货枢纽,也是全国内河主要枢纽港之一。由于历史悠久,港区内设施陈旧,环保问题突出。为守护好一江碧水,湖南省去年6月启动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项目。项目完成后,到港船舶从码头卸船,货物可以通过皮带机运输,运送到全封闭大棚,再通过堆料机、取料机等装卸到火车上。

散货大棚是改造项目的主体工程,将对货场实施全覆盖,有效解决货场粉尘污染问题。据了解,该项目具有全封闭、设备新、工艺优、无污染、装卸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在全国内河领域环境保护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项目运营后,城陵矶老港将成为环保与效率双一流的全国内河老港改造示范项目,成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标志性工程。

大通湖是洞庭湖之心,除推进畜禽水产退养外,生态修复实施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发挥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和功能调节作用。今年以来,大湖已种植轮叶黑藻46万斤、苦草30万斤、睡莲29万株、野生红莲9万株、香蒲15万株、黄花荇菜15万株,种植面积达6万余亩。为稳固大湖生态系统,起到清水降磷和抑制蓝绿藻的作用,今年还投放了20万斤白鲢和5000斤扣蟹苗,投放面积达6.5万亩。同时,大通湖区湖泊缓冲带入湖河口湿地建设工程正在推进实施,计划恢复湿地面积2290多亩。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期由于生态修复需要,大通湖水草被其他城市区域订购,其收益甚至大于前期的水产养殖收益。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把长江经济带建成高质量发展经济带。近年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湖南深入人心,湖南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在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上做“减法”,在改革创新和发展新动能上做“加法”。

统计数据显示,湖南近3年的单位GDP能耗年平均降幅达5.8%。“绿色”正成为湖南发展的新动能,湖南正描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新宏图。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