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越是压力大 韧性越宝贵

2020-04-23 15:06:48 来源:中国改革报 

 —— 五谈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 本报评论员 杨 禹

何谓韧性?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里是这么说的:1.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2.指顽强持久的精神。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今年一季度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我国经济展现出巨大韧性,复工复产正在逐步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过,“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基本特征没有变。他曾说,“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在首届上海进博会期间,他发表的“大海池塘论”,讲的也是韧性——“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

越是外部压力大的时候,韧性越宝贵。也正是外部压力大的时候,最能检验出一个经济体的韧性有多强。

改革开放以来,在每一次地区性、全球性重大经济波动中,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都表现出“强韧性”。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经济冲击大于1997年、2008年,这是更大考验。中国经济的韧性,在一季度已有呈现。

中国经济的规模总量大,这是有韧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遍观世界,并不是体量大的经济体就一定韧性强,体量小的经济体就一定韧性差。

为什么?恐怕还要从更深层的制度因素里找答案。我们所坚持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制度韧性”。它使我们能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也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应对外部强压时,内在的制度韧性至为关键。

具备鲜明的“成长韧性”,也是中国经济的特征之一。当全球经济活动相对停滞时,中国经济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一个缺少长期稳定成长性的经济体,“再启动”的难度相对更大。而成长性强的经济体,则更有能力把“停滞”切换为“停顿”,把“全面停顿”纾解为“局部停顿”,并以发展增量的较快涌现,摆脱停顿,激活既有经济存量。

做人,既要有宁折不弯的气概,也要有能屈能伸的韧性。一个经济体的前行,亦是如此。

回望新中国这70年,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气概,中国人没丢过。在顺境中从容稳健、在逆境中百折不回的韧性,中国人没少过。今天,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深度相融,机遇更多,风险也更多,屈伸之磨砺,必会增加。

真正的韧者,虽万折不改其本,赴百仞之谷而不惧。

具备强大韧性的经济体,身上也会有相对脆弱之处。外部重压袭来时,及时关照脆弱之处,使其避折断而添坚韧,是急所。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连续出台务实举措,扶助困难群体,扶助中小微企业;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保”,要求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一边扶助脆弱、守好底线,一边积极进取、开创新局,这也是“韧”的内涵。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疫情发生后,当我们比较多地关心公共政策对企业的扶助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家。哪个真正优秀的企业家,不是在大浪淘沙中一路走到今天?多年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就是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企业家的韧性,是中国经济巨大韧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经济,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它与世界于横向相融,更与中华民族的成长在历史的纵向里相融。中华民族是有韧性的民族,坚韧不拔。中国共产党是有韧性的政党,百炼成钢。中国人民是有韧性的人民,亿万普通劳动者、优秀企业家,把韧性熔铸在自己的筋骨里,体现在逆水行舟的脚步里。

(本文刊登于2020年4月23日中国改革报第1版头条页)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