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再让少数孩子爬山顶上网课做起

2020-04-22 10:51:59 来源:本网专稿 

——四谈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评论员 杨禹

疫情之下,各地学校开始上网课之后,我们连续看到了这样的报道:一些地方的孩子们要爬到家附近的山顶,或者城镇里的楼顶,去找网上课;草原上有牧民举家迁移,也是为了给女儿找到足以稳定上网课的4G网络。

和亿万学生总数相比,不得不去找网上课的孩子,并不算多。但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需求都值得全社会关注。中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球已居于最高水平之列。但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相比,和疫情倒逼出来的网络服务需求相比,还是有短板。

抗疫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提到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存在突出短板,部署了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的任务,要求做到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则谈到了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仍存在危房改造质量不高、安全饮水设施不足的短板。

短板体现着不足和差距,但也蕴藏着机遇和潜力。目前,我国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此次疫情,暴露出我们在社会治理、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方面存在不少短板。补齐短板,恰是下一步扩大有效投资的潜力所在。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加强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投资,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扩大有效投资,需要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社会上对“投资”存在着一些误解,一提扩大投资,就认为等同于强刺激、“大水漫灌”、不是高质量发展。这种认识,其实已落后于实践了。看这些年中央的部署,并没有把发挥投资的作用和发挥消费的作用对立起来,减少经济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不意味着刻意减少投资。扩大有效投资,无论在疫情发生前还是后,都在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部署之列。

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压力,既在供给端,也在需求端。目前,国内需求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国际需求在随疫情蔓延而持续下降,供给端也存在着断裂风险。无论是为了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还是为了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都需要从供给、需求两端同时发力。

投资,恰恰兼具需求和供给属性。投资项目在建设时,会产生对劳动力、设备、工具等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又成为新的供给能力。所以投资是GDP中一个既增加需求、也增加供给,既属于今天、也属于未来的部分。

扩大有效投资,要义在“有效”二字。它是使今天的投资,区别于曾经的“大水漫灌”式、不讲效率、落点不够精准投资的关键所在。

扩大有效投资,往哪儿投?最简略地概括一下,一是对国计民生有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的重大工程建设;二是城乡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物流、市政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三是这次疫情特别暴露出的关键短板处,公共卫生、物资储备、网络通信保障能力等;四是有助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

一句话:为扩内需而投,为惠民生而投,为促创新而投。

扩大有效投资,由谁来投?一是中央预算内投资,二是地方投资,三是民间投资。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再次强调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这么多投资主体,特别是地方作为投资主体,会不会脑筋发热,再现“大水漫灌”?关键在于管住“水”。目前,中央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无意转向极度宽松态;近年来通过预算法执行和融资监管,地方手里的“水”也受到限制。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房住不炒”,断了某些人猜测的靠房地产刺激经济之念。

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打造创新驱动的发展引擎,促进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巩固脱贫成果并促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是把中国经济的巨大空间、韧性施展出来的现实路径。

没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这些努力就在;有了疫情倒逼,这些努力更要加紧。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