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解地方推出的投资计划

2020-04-20 18:44:28 来源:本网专稿 

为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部分地区在加强防控的前提下,根据保民生、补短板需要,集中发布了一批重大投资项目。这一做法在提振市场信心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疑虑,担忧出现“大水漫灌”,增大地方财政压力,引发新的风险。从目前的发展条件和发展需要看,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

新开工项目总投资一般需要3年左右时间完成,当年投资只占项目总投资的1/3左右。受建设程序等客观规律的作用,不同规模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有长有短,小项目一般当年就能完成全部投资,大项目的建设周期常常超过1年,特大项目的建设周期为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近年来,全国全部投资项目的平均建设周期在3年左右。一些地区发布的新开工项目总投资额较大,按照项目平均建设周期简单估算,今年能够完成的投资只有项目总投资的1/3左右,年度投资规模并不大。有的地区推出的投资计划是根据当地发展需要谋划的项目,其中的部分项目未必今年能开工,开工了也不一定能在今年完成;还有部分项目随着发展条件的变化,可能要调整项目建设方案和投资额,经充分论证后不可行的项目甚至会取消。担忧一些地区新开工项目和投资计划规模过大,是不必要的。

地方政府的投资计划不会导致“大水漫灌”,也不会增大地方财政风险。只有极度宽松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才会导致“大水漫灌”。积极的财政政策强调提质增效、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向管住了“水”,何来“漫灌”。投资项目资金或来自社会,或来自政府。货币政策从总体上管住了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财政政策从总体上管住了投资资金来源中的政府预算资金。从地方政府负债搞建设的空间看,预算法第28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预算资金受限于当地财政收入,发债筹资受到限额管理。在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要求下,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收入向银行贷款的渠道也受到限制。相关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方式负债融资的渠道,一直保持严厉的监管。总体上看,投资项目的社会融资和政府融资受到相关政策法规的有效管控,即使个别地方想大规模负债上项目,也受到融资上的限制,不会出现投资过热和“大水漫灌”,也不会从整体上增大地方财政风险。

有效投资不会导致危机,只会促进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投资会否增大风险甚至引发危机,主要看是否因为投资明显提高了杠杆率。如果投资导致负债增加较少,收入增加较多,杠杆率必然下降,风险降低,反之,则可能导致杠杆率升高,风险增大。这其中的关键是投资的有效性,也就是,竞争性领域的投资所形成的供给是否有市场需求,公共领域的投资形成供给后能否降低企业外部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已发布的投资项目中,有相当部分项目是有市场需求、有财务收益的企业投资项目,投资主体主要是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效益高低由企业依市场原则自主决定,投资效益有机制性保障。也有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多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的项目,项目建成后能够改善当地发展条件,降低企业外部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还有部分项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如精准扶贫、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民生项目,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安排的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或直接由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或通过降低企业外部成本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最终会通过居民收入、政府税收、企业利润等体现到国内生产总值中,有利于控制或降低杠杆率,也有利于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投资的关键作用由投资的基本属性和发展阶段所决定,是我们的发展优势。投资兼具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的属性。从投资的需求属性看,项目建设时对劳动、设备、工器具等产生需求,投资与消费、净出口一起形成总需求,吸收已有产能,促进总供需均衡。扩消费是稳定总需求的重要手段,但是,消费的基本特征是稳定,这种稳定性源自多数家庭会选择稳定的生活方式,他们会考虑家庭长期收入以及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等长期支出后,安排当期消费支出。家庭当期消费主要不由当期收支决定,而由长期甚至跨代收支决定,这使得旨在改变家庭消费支出行为的扩消费政策,往往效果欠佳。净出口占总需求比重小,出口受外部因素影响多,净出口的可控性较弱。投资项目从决策到建成再到收回投资,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这决定企业主要根据市场预期而不是当前市场状况来决定投不投资、投资多少。利用投资主要受市场预期影响的特点,调整相关政策,改变投资收益、风险预期,就能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进而达到增加或减少投资、稳定总需求的目的。从投资的供给属性看,投资项目建成后,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与劳动、技术、制度等要素一起,形成新供给能力,决定潜在增长率和长期发展水平。现阶段我国劳动供给已经出现净减少,改革创新、有效投资对争取一个适宜的发展速度,就显得比以往更重要。

从相对发达经济体看,总储蓄率是我们重要的发展优势。发达经济体也希望多储蓄、多投资,再工业化、制造业回归等的实质就是扩大实业投资。但是,在完善的社保体系下,受长期形成的崇尚消费、及时享乐等观念所导致的低储蓄率影响,发达经济体提高储蓄率和增加投资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较高的总储蓄率是我们为人口老龄化积累财富、实现民富国强的现实条件,要发挥好这一优势。

创新体制机制,精准补短板。有效投资必须对接现实需求,满足潜在需求,改善供给质量,带动消费升级。这需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加大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投资。需要引导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投入,重视更新改造,增强市场竞争力。政府投资要加大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的投资支持力度,补齐社会民生短板。通过有效投资精准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促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良好开局打好基础。

(执笔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张长春)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