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和外部较大风险长期相处的准备

2020-04-20 18:36:04 来源:本网专稿 

——二谈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评论员 杨禹

疫情与经济紧密相连。4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作出判断——“国际上金融市场震荡回稳,经济走势受疫情冲击十分明显。目前外部风险大于内部风险,宏观风险大于微观风险”。

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已明确提出,“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显然,中国经济,必须做好和外部较大风险长期相处的准备。

及时动态判断外部风险的积聚延展

首先必须看到,即便不发生此次疫情,外部风险也不小。疫情带来的影响,既有新的“增量”风险,也会对原有的“存量”风险产生撬动、放大。

其次,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态势还未“见顶”,最终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划上“休止符”,谁也不敢断言。倘若如部分科学家预测,今冬可能“再来一次高峰”,那将意味着整个疫情可能持续两年,与百年前的那次全球大流感类似。

第三,即便全球疫情在某个时点结束,也并不意味着它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就会同步结束。其负面影响会继续发生,而世界各经济体为之所作的应对、调整,将持续更久。

最重要的是,甭管未来如何,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深深地影响了全球经济。在此就不展开描述了,不妨拿“4月15日”这个普通一天,作为一个观察的横断面——

这一天,美国商务部公布,3月份美国零售销售额环比下降8.7%,其中汽车销售环比下降27.1%,加油站销售额下降17.2%,服装下降50.5%。

这一天,美联储发布“褐皮书”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急剧收缩,很多地区出现供应链中断,商业前景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这一天,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同意世界上最贫困国家可暂时停止偿还债务。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表示,疫情或导致今年全球经济经历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衰退。

这一天,全球都在关注议论IMF此前刚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该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

显然,当前的影响,就已是“百年未见”了。今天,中国经济已深深融入在世界经济的肌体中。与其他经济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不可能像阻断疫情传播那样,用坚决果断的物理隔离去做阶段性分离。为了扛住这一轮外部风险,还要在某些领域,努力增强与全球经济的关联。

所以,我们确实要做好和外部较大风险长期相处的准备了。在相处中了解它,在了解中化解它。

中国经济也需要一次“从磨难中奋起”

在2月23日的“17万人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中国经济的成长,当然是整个中华民族成长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从磨难中奋起”的经历,并不少。

当前,针对外部较大风险,我们可做的努力很多——

及时调整我们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尺度。当像IMF这样的国际机构对全球经济今年增速的预测,已从1月份的“+3.3%”变成4月份的“-3%”之时,我们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眼光,衡量数字涵义的尺度,应该作出一定调整,体现出科学理性、实事求是。

及时发现外部风险向中国经济的传导路径并作出应对。这种传导,既发生在供给端,也发生在需求端。中国参与的某些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可能发生若干环节的断裂;中国拿到的外部订单,或本在预期中的订单,已失去了一些。若全球疫情继续加剧蔓延,可能还会扩大丢失面、丢失量。外部风险还会通过金融市场等多种渠道传导进来。

要高度重视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的叠加,宏观风险对微观风险的推动。虽然当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外部风险、宏观风险上,但风险从来狡猾多变、东流西窜。当下,对中国经济所面对的内部风险、微观风险也要保持警觉,并有针对性地予以化解。

要充分估计外部经济风险背后的政治风险。疫情在全球加剧蔓延以来,少数国家中的某些政治势力,已或明或暗地挥舞起他们多年来一贯持有的政治大棒,意欲从遏制中国整体发展、长期发展的战略层面,对中国企业、中国经济下手。

要提前预判全球疫情过去后必然发生的一些重大调整。这场百年大疫,让大家重新思考和认识了很多,比如生命,比如公共卫生,比如安全的意义。疫后,调整必然发生。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不会逆转。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呈现方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编织逻辑,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抵御外部较大风险的重要武器是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越是外部不确定性多,越要把握自己手上的确定性。把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中等收入群体的中国市场潜力,更积极地释放出来;在解决中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拿出更多有力办法;进一步体现好“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的变革勇气,等等。

风险主要来自外部,应对办法则主要在自己手上。党中央、国务院近期所作的一系列重要部署,已充分体现出了对内外部风险的科学判断和及时准确应对——增强紧迫感,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从总量和结构同时入手,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把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兜住民生之底,迈开变革与创新的步伐。

评估风险,是要带着底线思维的,把最坏的可能都想到,并不意味着我们会被这“最坏的可能”吓倒。此时,不妨再深刻体会一下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