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绿色发展准入标准 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2020-04-15 10:09:20 来源:本网专稿 

——青海西宁市构建绿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调研报告

□ 张广栋

党的十九大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19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为加快构建西宁市绿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遵循。

引领与转型促进产业发展

在农业发面,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包括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占全省总数的82%;省级龙头企业54家,占全省总数的43%;市级龙头企业142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牧户达20多万户。围绕肉牛羊、牛奶、绒毛、中藏药等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农牧业种养基地,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目前已形成年加工乳品7.2万吨、牛羊肉6.5万吨、绒毛1.95万吨、油菜籽14万吨的加工产能,分别占全省的60%、70%、90%、73%。油料、蚕豆、马铃薯、蔬菜特色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9.7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8.9%。粮油总产量分别为22.57万吨、7.14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1.9%、25%。

建成大通边麻沟、湟中县卡阳、千紫缘、湟源日月等休闲农业示范点和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高原美丽乡村360个,创建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40个。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全市建成农村电子商务各类服务站(点)441个。

在工业方面,新兴产业引领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锂电产业,以比亚迪、泰丰先行、时代新能源等骨干龙头企业为载体,下游隔膜、电解液、电芯、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产业加速推进,完整的锂电产业链条基本构建,带动了光伏、电子及装备制造等产业和铜箔、铝箔、石墨、工程塑料及铝镁合金构件等产品快速发展。光伏产业已形成多晶硅产能约1.75万吨(约3.5吉瓦),新型建材和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560万吨水泥、460万平方米玻璃的生产规模,高原生物医药已建成35家制药企业。全市新材料加速发展,在新型轻合金材料上,发展以铝、镁、钛等为原料的高强度、高硬度、耐高温轻质合金及多元复合材料,聚能钛业电子束冷床熔炼炉(EB炉)生产钛及钛合金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在电子信息材料上形成以中利光纤、青海电子材料、金阳光等企业为主的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在高端金属结构材料上,年产4000万套高端锂电池结构件产业化项目落户西宁。

在金属冶炼及延伸加工产业上,西宁特钢形成年产铁220万吨、特殊钢210万吨、钢材200万吨综合生产能力,特色化工产业则充分利用青海丰富的盐湖资源,已形成年产24万吨PVC、20万吨烧碱、5万吨无水氟化氢、80万吨甲醇等规模。藏毯绒纺产业产品门类从单一的手工藏毯发展为威尔顿、阿克明斯特、簇绒等多个门类。高原动植物精深加工产业,形成枸杞系列产品、菊芋等一批系列产品。

在服务业方面,物流企业已发展到855户,“一城四园三基地多中心”的物流业发展大格局正在构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230余家,占全省75%以上。同时,“一主一新四副”的商贸流通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3家,建成134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250个农村老年之家,居民电子化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4.27%,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资源瓶颈与失衡制约发展

资源瓶颈制约逐步显现,跨越式发展压力增大。绿色发展使西宁在生态环境上面临的回旋空间余地相对更小,人均道路面积仅12.5平方米。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竞争力不强。农村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不足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工业传统行业占比大,新兴行业高附加值产品较少,2014年~2018年高技术、新能源产业平均占比分别为11.3%和5.1%。服务业主要集中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上,特别是涉及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对一、二产的产业支撑力不强。

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城融合度不高。四区三县产业发展分化明显,四区占全市GDP比重为78.1%,三县占全市GDP比重为21.9%。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9.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59.4%。部分园区与所在区域的公共中心联系不紧密,同时各地区对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基础性要素的需求竞争日益凸显。

创新能力和水平较低。全市R&D支出占GDP比重为1.2%,低于全国2.19%的平均水平。全市万人拥有专利数5.06件,低于全国万人拥有专利数11.5件的水平,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强。

加快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革

着力推动生产要素、供给结构、产品服务优化组合,优化要素投入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西宁“1+N”布局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改革为抓手,继续简政放权、优化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幅降低政府与市场之间、市场内部之间的交易成本,努力把西宁建成全国制度性交易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按照电力供给侧改革要求,在有条件的区域,建立发电、供电、用电为一体的电力局域网,对符合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在用气用水上给予政策支持。

着力推动政府、市场、企业协同发力,提高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围绕全市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立起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应用型研究体系,优化政府服务和市场监管机制,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用足用好现有人才,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注重团队式、项目化引进。用好浦东新区等西宁的“科技创新飞地”,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创新财政投入和管理方式,打通线上线下结合的“堵点”、产学研协同的“痛点”、大中小企业融合的“节点”。

着力推动园区、城区、县域错位发展,提高产业准入门槛。坚持把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主阵地,并配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城区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阵地,把县域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阵地,并大力发展产业特色小镇,强化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新格局,加快园区、城区、县域联动发展。在绿色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聚焦实体经济的发展,加速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现有产业的融合能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有特色品牌的企业。建立绿色发展准入标准,逐步淘汰一批效益差、能耗高、有污染的行业和企业。

着力推动城市、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加快产城融合。整合多巴新城、海湖新区发展空间,构建综合性城市副中心,建设南川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区、北川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区、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打造“一主两副、两翼并进、生态环抱、组团发展”的“大西宁”城市空间格局。推动产业园区向生产、服务、消费等复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建设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牧业,用服务业方法经营农牧业,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实现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贯通。

着力推动减量、增量、存量协调联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主动减量,推动上新庄工业园区去工业功能,大华工业园区逐步淘汰铁合金企业;优化存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产业链延长、资源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等途径,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业设备、能效环保水平;引导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继续扩大光伏制造企业、配套企业规模,优化结构,积极培育光伏制造、锂电、铝镁合金等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以新的供给来创造新的需求。

拓展开放新空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发展境外生产加工和营销网络,以企业“走出去”带动商品“走出去”。强化“展会+产业”叠加和延伸效应,加快建设西宁综合保税区,探索推行“保税加工+保税仓储+保税展销”模式。积极用好对口援青相关政策,不断加大产业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模式。积极用好“青洽会”、绿色发展论坛和“城洽会”等平台,参与国内外知名经贸会展,形成多元化招商引资格局。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人事司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