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深度贫困 突出问题导向 优化政策供给

2020-04-09 10:35:19 来源:本网专稿 

——西藏脱贫攻坚进展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 高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任务抓在手上。自治区发改委聚焦深度贫困、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举全委之力,汇全区各级发改系统之智,凝神聚力、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等发改系统承担的脱贫攻坚工作。

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西藏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差异较大,为切实解决生活在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灾害频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覆盖等地区贫困群众脱贫发展问题,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当头炮”和“重中之重”,“八措并举、五路出击”,扎实推进国家核定自治区26.6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9年7月底,全区935个安置点中已有817个竣工,占计划总数的88%,118个安置点正在抓紧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7.7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93%。已搬迁入住24.7万人,占计划搬迁人数的93%。

为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以及开展好后续扶持工作,相继起草制定并印发了《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西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投资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西藏自治区“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

针对搬迁户不同的致贫类型及原因,采取了不同的脱贫措施,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全面落实“5+N”脱贫措施。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妥善安置搬迁户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充分依托每个搬迁安置点的优势资源,通过扶持和配套符合当地实际的旅游业、民族手工业、民俗文化产业、畜牧养殖业、果蔬种植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千方百计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长效增收问题。“十三五”期间自治区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3015个,规划总投资510亿元。

积极主动配合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转移就业组、产业发展组、生态补偿脱贫组等相关专项组,对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致贫类型及原因进行了摸底调查,按照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的工作原则,以贫困搬迁户创业就业为重点,制定实施增收措施。通过政府购买生态补偿岗位、公益性岗位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对有条件和培训意愿的搬迁户,充分考虑搬迁群众求职意向、创业意愿,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稳定一家”为工作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种养殖业、建筑建材、驾驶、汽车修理、酒店管理、家政服务、唐卡绘画、烹饪、缝纫、水电工等实用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统筹推进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参与式扶贫的一种重要手段。“十三五”以来,自治区发改委认真把握以工代赈的本质特性,坚持加强扶贫同扶智相结合,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激发内生动力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根本要求,作为谋划项目、安排资金和实施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拓展丰富建设内容,积极探索赈济方式,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动员当地群众务工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发挥好以工代赈政策的功能作用。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委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以工代赈投资共计10.74亿元。

自2002年国家发改委实施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以来,切实落实好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政策,始终坚持把劳务报酬作为以工代赈的重要工作来抓,促进农牧民群众增收。一是严格要求项目负责单位在组织实施以工代赈建设项目时,除技术复杂的工程项目外,要优先组织当地贫困群众参加建设,并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标准参照当地农牧民打工获得报酬的平均水平制定,劳动报酬总规模原则上控制在以工代赈投资的10%。2016年~2018年,贫困农牧民群众在参加以工代赈工程建设过程中共获得劳务报酬1.04亿元,受益群众约30万人,通过吸纳贫困群众参加以工代赈建设,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劳动技能。二是项目负责单位在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建设时,根据项目建设内容,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对施工技术难度不高的小型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乡村道路、草场建设等以工代赈项目采取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组织当地群众参与建设的方式推进。对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的桥梁等工程,采取与施工单位协商的方法,由当地群众承担技术含量低的工程量。三是做好农民工组织发动工作,充分依托基层农牧民施工队的力量,有效组织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项目承建单位签订招用农民工合同。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农民工报酬及时足额发放,没有发生拖欠工程款等问题。

积极推动消费扶贫

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统筹协调下,积极开展全区消费扶贫工作,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编制印发《西藏自治区青稞产业扶贫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西藏自治区牦牛产业扶贫发展行动方案(2018—2020)》。加快拉萨、日喀则、山南粮食生产优势核心区建设,建设10个万亩优质青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坚持“高端、精品、特色”的发展思路,打造“一带二心三区多园”的西藏牦牛优势产业新格局,加快特色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规模化供给水平,为消费扶贫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品供给。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立足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目标,推动区直机关和国有企业单位参与消费扶贫。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75家成员单位立足行业实际,通过完善协作机制、拓宽销售网点、推进电商扶贫、“以购代捐”、“已买代帮”等方式,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掀起了消费扶贫的热潮。

将消费扶贫纳入对口援藏扶贫工作框架,依托青稞、牦牛、西藏好水及民族手工业等西藏特色产业,继续加大与援藏对口省市、中央企业的衔接协调力度,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供销关系。

立足特色优势资源,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发展模式,鼓励更多区内外民营企业参与支持消费扶贫。2019年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印发了《西藏自治区青稞扶贫产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对加快发展青稞牦牛产业作出了科学规划。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青稞牦牛产业,2018年扶持“桑珠孜区德琴3900庄园有限公司、拉萨春光食品有限公司、北京泽凤园食品有限公司、西藏奇正天麦力食品有限公司”等4家青稞加工龙头企业;以那曲牧发、当雄净土、日喀则藏地为代表的企业积极推动实施牦牛产业扶贫工程。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底能否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攻坚战质量。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一鼓作气、毫不松懈,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积极会同各地(市)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按照2019年4月召开的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精神,确保2019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同时,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力度的指导意见》,积极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加强后续扶持工作。

加快“十三五”规划项目实施。按照国务院批准同意的“十三五”规划项目方案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进一步做好“十三五”规划项目的落实工作,同时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和各地(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尤其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

认真谋划“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积极会同自治区相关部门,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认真做好“十四五”重大政策研究和规划项目编制工作,确保两个五年规划有序衔接。

推进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工作。按照自治区印发的《西藏自治区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会同山南和昌都市继续督促项目承建单位加快推进水电资源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项目进度,尽快开工建设,及时将资源开发资产收益兑现到贫困户。(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