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怎么选?怎么干?怎么发展?

2020-04-07 15:36:15 来源:本网专稿 

——基于河北涞源、阜平两县调研情况的分析

□崔逸超郭宇宸郑慧涛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易地扶贫搬迁不是简单的人员迁移,更是经济重组、社会重构的系统性工程。既要“挪穷窝”,也要“换穷业”“拔穷根”。做好后续产业扶持,既是解决住户“不愿搬”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脱贫的根本途径。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了解到,河北涞源县、阜平县在易地扶贫产业支撑方面积极探索,提前进行布局谋划,科学选择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扶贫属性,探索出“两区共建”“三金一订单”“龙头带动、全身舞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同时,产业扶贫普遍存在资金利用效率低、产业后续支持不足、与乡村振兴衔接不畅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重点是充分发挥政府对扶贫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怎么选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产业发展的特殊困难,因此,选择合适的扶贫产业尤为关键。

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特色产业。在选择产业时,应重点选择发展前景好、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阜平县山场资源丰富,适宜种植中药材,且很多农民会自发在农闲时节刨药材增加收入。阜平县因势利导,推出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在荒山、坡岗次地发展仿野生中药材种植,并引入专家团队,对从业农民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进行产品研发升级,确保产业方向合理、产品销路广阔。

结合劳动力特点,突出产业扶贫属性。与全县范围培育主导产业有所不同,易地搬迁选择的产业应更贴合迁入的贫困户特点,让搬迁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如涞源县白石山产业园区引进毛绒玩具、箱包加工等产业,为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的贫困劳动力分别提供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等岗位,为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的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或在家计件工作,并通过租金分红保障其稳定增收,实现了多层次的产业吸纳就业格局。阜平县根据搬迁户的既有种养殖经验,引导其选择食用菌、特色养殖、中药材等产业的不同岗位,实现梯度就业。

规划先行,提前进行布局谋划。产业规划应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前置动作,在搬迁实施前就做好科学规划、启动配套建设、推进宣传入户。阜平县聘请有山地乡村规划经验的浙江规划院,花费一年时间进行了全县村庄布点规划,在迁入地选址时就将后续产业发展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安置点大多靠近林果基地、食用菌基地、旅游景区等产业园区,便于安排群众转移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怎么干

通过在涞源县、阜平县的调研,了解到两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后产业扶贫方面有大量好经验好做法,为产业扶贫怎么干提供了可参考的特色路径。

坚持实施“两区同建”,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机会。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涞源县按照“两区共建”的思路,在建设白石山集中安置区和县城集中安置区的同时,同步规划建立了白石区产业园和盛英智谷产业园,实现“园区建在家门口、打工不用往外走、幸福生活人人有”。其中,白石山产业园区总投资2.1亿元(资金来源为北京市丰台区帮扶资金和扶贫整合资金),占地90.7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力图打造集物流、仓储为一体的现代化手工业加工产业园区。白石山产业园区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劳动力优势,抓住北京、雄安新区产能转移契机,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引进全国玩具龙头企业雄安容城玩具和毛绒玩具产业协会,带动协会内50余家企业入园生产。在东西部对口帮扶政策和北京市丰台区支持下,引进北京绿山谷芽菜等大型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可为搬迁片区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基本实现搬迁区劳动力就业全覆盖,月工资收入可达1500元~5000元。盛英智谷产业园区总投资3.2亿元,占地140亩,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建设集箱包、服装加工、电商基地、物流配套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目前已有7家企业入驻运营,共吸纳就业350人,其中30%以上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月收入可达1500元~3500元。

创新打造“三金一订单”扶贫模式,多渠道提高易地搬迁贫困户收入水平。涞源县引入的北京绿山谷芽菜企业是北京市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企业进区后创新开发“企业入驻付租金、帮扶项目分股金、农民打工挣薪金、家庭种植订单回收”的“三金一订单”模式,扶贫效益显著,覆盖1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厂房租金为安置片区内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兜底分红。政府将347万扶贫协作资金投入企业作为贫困村集体产权,每年按6%为4个贫困村195户31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红,人均年增收660元。吸纳9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年收入可达1.8万元。利用芽菜培育需求空间小、技术水平低、劳动量不大的特点进行订单经营,为不具备入厂工作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免费提供芽菜种子和种植培训,鼓励贫困户进行芽菜家庭种植并定期回收贫困户培育的芽菜胚芽,为500户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每户每年可增收4500元。

坚持“龙头带动、全身舞动”培育品牌特色产业,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阜平县选择食用菌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引导阜平食用菌产业走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增加产业的竞争力、带动力、吸引力,实现产业扶贫效益的最大化和精准化。当前阜平县内有嘉鑫种植等3家龙头企业,打造了“老乡菇”“小牧耳”等全国品牌产品,形成了制棒养菌、出菇分级、物流冷藏、销售加工、新产品研发的全产业链条,产业投资达9.2亿元,建成高标准出菇棚4610栋,年产菇耳5.5万吨,实现产业产值4.5亿元,带动群众增收2.55亿元。贫困户可通过土地流转收益、包棚种植收入、产业务工收入、村集体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收益。特别是包棚种植“政府+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极大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水平。

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发展产业既是带动易地搬迁群众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径,更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最有力最可靠的支撑。通过实施产业扶贫,贫困群众尤其是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与此同时,在基层一线实践中,产业扶贫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一是扶贫资金利用方式简单低效。有的地方为了尽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把资产收益扶贫简单等同于“分红式”扶贫,助长一些贫困户“坐享其成”的等靠要心理,自我发展能力并未同步提升。二是产业后续发展支持有待完善。有的地方只盯着扶贫项目落地,对产销对接、风险保障等不够重视,导致扶贫项目后续发展乏力,甚至给贫困户造成负担。三是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统筹谋划不足。有的地方缺少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通盘考虑,重视扶贫产业的硬件建设和短期收益,没有从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角度长远谋划,扶贫产业遭遇发展瓶颈。

当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交汇期,必须在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推动形成规模效益和脱贫长效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力发挥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提升贫困县“造血能力”。贫困县由于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方面原因,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后发劣势地位,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与幼稚产业发展相似,贫困县产业发展需要政府给予引导支持,着力解决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发挥政府扶持资金作用,强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程度,鼓励以土地、资金、劳动等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

建立健全产销对接和风险分担机制。发挥政府对接资源主动性,积极搭建产销对接会、客户推介会等平台,组织企业参加产品展销会等活动,帮助企业建立巩固客源、增强销售能力、实现稳定发展。依托企业为龙头,采取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统一技术服务的方式,努力破解贫困群众种养技术水平不高、销售不畅、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的制约瓶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化解功能,尽可能将本地主要扶贫产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围。设立产业扶贫风险补偿基金,重点用于补偿因不可控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对未参加农业保险或保险赔付不足的受损贫困农户,可由基金给予一定补助。

加强脱贫攻坚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实用技能培训,解决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群众“能力贫困”问题,提升“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等实用性人才队伍科技素质;另一方面,支持企业家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在农村投资兴业,引导各类智力服务机构聚焦农村、服务农村,培育壮大“乡村工匠”队伍,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做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的衔接。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既是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啃下的“硬骨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统筹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既重视贫困地区、贫困户的脱贫,也注重整体地区经济发展,以立体培育、提档升级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以乡村振兴夯实脱贫成效。

(作者分别系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就业司、农经司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