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西部开发-中国改革报看西部开发,西部开发改革发展新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脱贫一诺铿锵行 攻坚克难绘蓝图

——博湖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2020-04-07 15:28:03 来源:博湖县委宣传部 

4月3日,在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四组艾合买提家的大棚里,乡干部王莲(左)带领建档立卡贫困户常秀荣务工增收。 查汗/摄

记者 李振峰 周海霞 通讯员 李瑶 黄丽娟 王冬梅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沐浴脱贫攻坚强劲的东风,博湖举全县之力,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干部不辱使命众志成城,带领群众以磅礴之势,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打响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脱贫攻坚战。

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一诺千金,意味着责任,更意味着担当。

一支支真情帮扶的单位带着“干货”来到农村,一个个实干加苦干的干部沉下去,一户户励志脱贫只争朝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动起来,一条条脱贫大道铺就在眼前,一片片充满希望的绿色脱贫产业成长起来。

政策发力 注入活力

据博湖县政办党组书记、副主任王秀萍介绍,博湖县坚持包联到户,推动措施落实。一个县级领导包联1个村,25个行政村全覆盖。行业部门干部、乡村干部、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干部、扶贫专干全覆盖包联22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脱贫户不返贫、非贫困户不致贫。

本布图镇本布图村村民马军宝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以来,他在党的惠民政策帮扶下,盖起标准化暖圈发展庭院养殖,不但脱了贫,而且致了富。

马军宝说:“我是政策的受益者。我养了三头母牛,盖的105平方米圈舍政府给了三万元圈舍补贴。今年6月份三头牛都要下牛犊,年底拿到市场上,一头牛犊能卖8000元左右,这样就有2.4万元左右的收入。干部们又帮我享受到了小额贷款优惠政策。今年我申请到5万元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又买了两头生产母牛,扩大养殖规模。”

今年,马军宝还承包了60多亩辣椒地,目前辣椒苗长势良好,一年下来也能挣4万余元。

博湖县本布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彭次克说:“党的惠民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在群众中大力宣传、多方指导,让农民应享尽享各项惠民政策。今年初,我们就开始摸排有扶贫小额信贷需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总共74户需要258万元。截至目前,全乡已经向55户发放190万元扶贫小额信贷。”

博湖县扶贫办干部何胜廷说,自2016年以来,博湖县紧紧围绕精准扶贫工作目标,按照应贷尽贷原则,全县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13户3688万元,县财政累计贴息288万元,助推8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步走上脱贫增收路。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已发放扶贫小额信贷213户722万元。”

项目落地 群众受益

近年来,博湖县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帮助农户致富,通过扶贫项目精准帮扶,确保困难群众持续增收。

塔温觉肯乡哈尔恩根村55岁的村民艾尔肯·铁热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夫妇俩身体都不好。2017年,乡政府通过扶贫项目给他发放了扶贫羊,盖上了扶贫羊圈,这让他鼓起了发展家庭经济的干劲。

艾尔肯·铁热木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患有高血压、胃病等多种慢性病,家里没有地,重活又干不动,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多亏扶贫羊项目,让他家翻了身。2017年,政府帮助他家盖起100平方米的羊圈,又发放了14只扶贫羊,靠着这些羊,他家过上了好日子。在领到扶贫羊后的三年里,艾尔肯·铁热木学习科学养殖技术,不久积累起了4万余元资金,后来又买了牛,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广。2019年,他家的纯收入达到3.5万元,精神面貌好了,两口子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好。“我现在的想法就是好好养羊养牛,像滚雪球一样,收入会越来越多。”艾尔肯·铁热木信心满满地说。

2017年至今,博湖县共计为4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6150只扶贫羊,为42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牲畜棚圈428座。扶贫项目的落地,帮助低收入家庭逐步走出困境,进而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2014年至今,全县累计落实各类扶贫资金2.37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86个,全面扶持带动困难群众发展生产。

精准帮扶 过沟迈坎

3月30日清晨,村庄尚未醒来,乌兰再格森乡乌兰再格森村三组村民张先合已将圈里的十几只羊喂完。

“2019年出栏7只羊,收入近一万元,再加上种地和打工收入,全年收入五万元出头。”张先合拿出账本算起了脱贫账,每一笔收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今年,村里又发展我成为护林员,每月有800元收入,甩开膀子干,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在乌兰再格森村,张先合是出了名的勤快人,家里的光景不错。然而,五年前的一场大病,让这个仅靠15亩耕地生活的家庭陷入困境。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村干部上门和他一起想办法。67平方米的安居富民房让生活托底,健康扶贫政策减轻看病负担,更让张先合看到希望的是,2016年政府送来了5只扶贫羊。“光靠咱自己,真过不了这道坎啊!”他感慨地说。

张先合的心热了,感到生活有了奔头。为搞好养殖,他种了5亩牧草。2017年,张先合的养殖事业起步顺利,开春就收获了6只羊羔。其间,村干部邀请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对他家的羊免费接种疫苗,讲解养殖方法与疫病防治等知识,指导他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并进行持续性动态帮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让困难群众主动‘跑起来’,关键在于解决好他们思路窄、门路少、手艺缺的问题。”乌兰再格森乡党委书记赵霞介绍,全乡根据特色产业、困难群众的增收方式分类施策,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现场培训,专业教师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累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余场次。

咱们的羊是引进的新品种,要科学养殖。”张先合说,在培训课上学到的疫病防治、饲料搭配等知识让他大开眼界。才一年时间,不少养羊“老把式”就给他竖起了大拇指,说他养的羊膘肥体健。

如今,张先合的钱包鼓了,笑容多了。他打算等天气暖和一些,再建一座羊圈,扩大养殖规模。“好政策接连不断,我们的小康生活近在眼前啦!” 张先合对未来憧憬满满。

据王秀萍介绍,博湖县实施“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用绣花的功夫做好精准帮扶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引导20~45岁有文化基础、有就业技能的人员到企业稳定就业,实现长期稳定增收;引导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无就业技能的人员,就近就地务工或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养殖产业,实现增收致富。有条件参与旅游业的,培育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特色民宿,搞果蔬采摘园等;有养殖愿望的,支持发展养殖业,确保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路子,拉着他们过沟迈坎,奔向小康。

近年来,博湖县对22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行结对帮扶全覆盖,签订帮扶责任书。在党员干部们的帮扶下,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收路子,成功脱贫。

产业扶贫 巩固成果

产业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博湖县围绕产业长期收益和短期效果相互依存的关系,按照长短结合抓产业、依托企业、合作社带农户等思路,打出了“长短”结合、“高低”互补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组合拳,逐渐走出了一条产业培育的大路。

许志荣是才坎诺尔乡拉罕诺尔村三组村民,他将自家的32亩盐碱地进行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我现在一年有五份收入。土地承包出去,一亩地460元,一年就有14000余元收入;加入合作社,作为社员一年有4万元工资,分红2000元,奖金8000元;在合作社打零工一年也能挣2万元;我还有一个5分地的大棚,今年培育大概1200盘辣椒苗,总共能卖7000~8000元。现在一年四季都有钱挣,跟以前相比,每年多收入1万余元,还没有那么操心。”许志荣算起经济账一脸喜悦。

许志荣家的经济账只是博湖县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博湖县以产业带动为抓手,建立脱贫产业体系,培育蔬菜加工基地、花海景观带等一批区域性扶贫产业,稳固“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120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县委1号文件连续3年倾斜扶持困难群众,带动800余户困难群众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1700余元。2551名困难群众通过转移就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产业扶贫成效明显。

精准扶贫拔穷根,同步小康谱新曲;结穷亲、帮穷户,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高亢的脱贫攻坚誓言回荡在博湖县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昨天,脱贫攻坚的号角,还在悠悠湖水间回荡;今天,巩固脱贫成果的脚步在希望的田野再出发。博湖县集中力量、齐心协力、精准发力、苦干实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以贯之接着干。

汗水与澎湃血液交融,真情与昂扬激情碰撞,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画卷,绘就在广袤的博湖热土上。

中国改革报新疆记者站

 

 

[责任编辑:李云飞]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