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实现脱贫根本之策

2020-04-03 14:11:10 来源:本网专稿 

——吉林汪清县黑木耳产业扶贫情况报告

□王胜民 申子杭 张践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笔者到吉林省汪清县挂职以来,通过亲身参与县里发展黑木耳产业具体工作、深入田间地头俯下身子与农民交流、多次赴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座谈、去周边优势地区调研取经等方式,对产业扶贫持久发展问题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

从多个维度统筹谋划

汪清县是吉林省区域面积第二大县,2003年成为国家发改委定点扶贫县,2011年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7年列为吉林省深度贫困县。2015年底,全县共识别贫困人口12,729户22,759人,贫困村74个,贫困发生率23.2%,经过动态调整和自然增减,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69户17,566人。近几年,通过大力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和国家政策扶持,累计脱贫8436户14,346人,贫困村出列42个,截至2018年底,剩余贫困人口2033户3220人,贫困发生率由23.2%降至3.3%。

要想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关键要选准选好产业,这是长久发展的基础。为此,汪清县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产业前景、农民意愿等多个维度统筹谋划,最终选准黑木耳作为扶贫产业,为持久发展奠定基础。

黑木耳产业符合当地资源禀赋,能够发挥好区位优势。汪清县地处长白山麓,森林覆盖率近90%,其中黑木耳生产主要原料柞树面积达23,074公顷。汪清县年均气温4.9摄氏度,无霜期为110天~141天,极为适宜黑木耳生产。

汪清黑木耳种植历史悠久,具有良好发展基础。汪清县自古就有野生黑木耳,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探索地载模式,1979年汪清县黑木耳产量就达到14万斤,被国家授予“黑木耳千担县”,2016年获得“农产品产地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成为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目前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稳定在6.5亿袋,黑木耳专业镇5个,产业持续发展基础厚实。

农民种植黑木耳积极性较高,产业发展有动力。扶贫产业是服务于农民脱贫的产业,也是贴近农民的产业,农民对从事该产业的意愿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受种植习惯和传统影响,汪清县农民对种植黑木耳积极性较高,全县黑木耳种植户已达6719户13,805人,3万余人从事黑木耳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人之二,黑木耳种植村160个,专业镇5个,专业村121个,百万袋以上村65个。

主动作为提供保障

要想实现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政府要主动作为,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这是长久发展的关键。

整合各方资源,做大做强扶贫产业。特色扶贫产业能否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要看产业竞争力强不强,这就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提升特色扶贫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形成市场竞争优势。2016年以来,汪清县整合中央和地方专项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多方资源,累计投入1.7亿元,采取整镇、整村推进和连片、连区域发展模式,实施黑木耳菌包厂、摆放基地、育菌室等项目84个,推动黑木耳产业由“养殖户生产菌袋+培养管护”模式向“菌包厂生产菌袋+养殖户培养管护”模式转变。

确保产品质量,大力推进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为确保黑木耳品质,汪清县按照“县建标准、村抓生产”的思路,大力推进黑木耳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规范生产操作标准,制定了《汪清县优质黑木耳栽培技术》,对黑木耳种植的原料配比、菌包规格、高温灭菌、接种、菌包摆放、出耳管理等各个环节提出了具体技术标准要求。连续五年全优通过农业部检测中心和国家食用菌检验中心的质量抽检。积极参与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成为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的重要起草单位。严格检疫检验,2018年建成吉林省唯一一家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授权范围内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加强技术研发,为产业发展持续注入动力。汪清县以中国农科院、吉林农大、延边农科院等科研机构为技术依托,实施战略合作,建立了黑木耳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食用菌研究所。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开发了3个汪清县自有新菌种,转化科技成果10余项。积极推广棚室挂袋黑木耳生产技术,聘请专家、学者到汪清对农户进行黑木耳栽培指导培训,引进大连富森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液态菌设备生产和技能培训。

统筹线上线下,大力开拓黑木耳销售渠道。集中力量建成占地9613平方米、交易门市230间、交易业户350个、大型仓储库房30个的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同时配建物流配货中心、结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监控系统及物流管理服务中心。依托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1个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4个镇级和101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建立了“龙头电商管营销、服务站点管收购、贫困群众管种养”的电商模式。

塑造优质品牌,努力实现当地黑木耳优质优价。打造地域优质品牌,让优质农特产品的价值更多留在贫困农户手中,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扶贫产业长久发展至关重要。2016年以来,汪清县通过政府扶持、招商引资等方式,集中力量建设“汪清北耳”和“汪清桃源小木耳”两个重点品牌。

健全利益机制,实现企业与贫困户利益共享。县政府采取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等方式,把贫困户嵌入黑木耳产业链条,带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通过扶贫资金整合投资项目收益、引导贫困户种植等方式,实现了村集体有收入、贫困户有分红、菌农能增收,黑木耳已发展成为“多镇一品”“数村一业”的富民产业。

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黑木耳产业前端需要消耗大量木材作为原料,后端废弃菌包如不合理处理,会污染环境。对于前端,汪清县自2015、2016年起已开始严禁砍伐森林,所需原料主要通过正常的木材加工副产品予以解决,近期正在考虑从邻国进口原料进行补充。对于后端废弃菌包处理,主要采取回收做燃料、回收进行压缩木炭和颗粒加工、用于生活燃料或是还田、生产物菌肥等4种方式处理。

产业发展还存在短板

目前汪清县黑木耳产业已走上稳定发展之路,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不足,需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品牌价值低。虽然1995年汪清县就被国务院命名为“木耳之乡”,此后又获得了一系列荣誉,但汪清县黑木耳品牌价值并未充分挖掘。究其原因,一是汪清黑木耳品牌推广主要依靠展销会、发布会等传统手段,形式单一,缺乏亮点,影响力有限;二是缺少业内龙头企业,全县黑木耳品牌多而杂,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未打造出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汪清木耳”。由于品牌价值低,致使不少质优价廉的汪清黑木耳被周边地区的商贩买走,掺加到普通木耳中提升整体品质,成为外地黑木耳的“嫁衣”。

销售渠道窄。汪清县黑木耳销售主要以天桥岭天成黑木耳批发交易市场为主,虽然其是吉林省比较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但相比于邻近的东宁市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20万吨的交易量,还有很大差距。汪清“互联网+黑木耳”模式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基础设施薄弱、网络覆盖面窄、参与商家少、科技服务人才缺乏、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精深加工差。现阶段汪清黑木耳以初加工为主,绝大部分产品是以干木耳形式直接进入市场,尚未有效发掘精深加工产生的附加值。县内黑木耳加工企业市场竞争力相对不足,占有率有限,对于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投入较小,导致产品长期处于较低的开发层次,难以进一步开拓市场。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汪清产业扶贫的重要一环,也是汪清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的必由之路。下一步,建议抓好以下6方面工作。

统一组织领导机构。建议在政府层面进行职能整合,建立产业发展协调结构,解决产业发展无序问题。同时,在社会层面应发挥好汪清县黑木耳协会作用,明确协会定位,选好配强协会负责人,带动全县黑木耳种植者、收购者、加工者、销售者统一行动,统一标准,统一渠道,形成全县市场合力。

强化品牌形象塑造。建议基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长白山腹地的优良生态环境定位,扶持汪清桃源小木耳等优质企业集中发力,全力打造“汪清黑木耳”品牌,让好生态、好营养、好味道成为汪清黑木耳的靓丽名片。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建议加快推进汪清黑木耳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利用好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起草单位的身份,大力开展标准化宣传,提升木耳种植者、加工者标准化意识,在菌包生产、木耳种植、木耳加工等各环节大力推广标准化技术规范。尽快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标准,将汪清黑木耳的高品质通过科学化、标准化的数据方式充分体现出来。

构建多维市场体系。现代市场体系的构建,是推动汪清黑木耳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建议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高度,在线上、线下两个市场同时发力。线下主要是完善现货交易市场、物流仓储、金融服务体系及配套基础设施,扶持推广“企业+工厂+基地+品牌”“企业+工厂+基地+产品出口”等模式,积极拓宽市场销售范围。线上要加强与天猫、网易严选、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深度合作,努力打造全国性黑木耳电商产业园。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建议大力扶持、积极引导加工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与科研院所技术合作,通过购买专利、联合研发、技术占股等多种方式,开发符合市场潮流的多种类深加工产品,鼓励生产即食木耳、生鲜木耳等产品,提升档次,满足多元化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黑木耳深加工企业落地。

切实抓好“一头一尾”。最大限度减少黑木耳产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重点抓好“一头一尾”两个环节,即生产菌包消耗木材和废弃菌袋处理。建议扩大生产原料来源,增加从俄罗斯进口锯末数量保证生产原料供应,并积极开展秸秆、玉米芯等替代原料研究,降低对木材锯末的依赖度,严格禁止采伐天然林用于黑木耳生产原料。继续做好废弃菌袋综合开发利用,争取做到100%循环利用,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机关党委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