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政策“组合拳”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2020-04-02 13:12:27 来源:本网专稿 

——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研

□ 赵心泽 张竹新 刘照 彭涛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河北省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了解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开展情况,灵寿县挂职干部组成调研小组,赴河北省灵寿、涞源、阜平等县开展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稳步推进,工作成效进一步显现,但后续发展也面临一些瓶颈制约,还需系统谋划、统筹施策,进一步确保脱贫攻坚实效。

基本情况及典型经验

为深入了解河北不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最新动态,调研组选取了搬迁规模较小、适中和较大的三个县,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入户了解等方式,了解各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情况。

灵寿:科学选址看长远,依托区位促就业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为372户1201人,涉及2个乡镇5个行政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815人,同步搬迁人口119户386人。通过建设3个集中安置区集中安置269户905人,由搬迁户通过自主购房、投亲靠友等方式分散安置103户296人。

一是立足长远,科学选址。为确保搬迁后各项脱贫措施有效接续,灵寿县结合全县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发展规划,多次组织村民实地考察,经过充分讨论酝酿,确定依托团泊口中心集镇、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杨家台休闲小镇,建设三个集中安置区。3个安置区选址均位于中心集镇、毗邻旅游景区,全县重点发展区域,具有相对发展优势。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搬迁群众生活需求和长期的就业需求。

二是依托产业,确保就业。三个安置区通过各自的产业优势为搬迁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团泊口安置区依托太行山高速灵寿出口地理优势,建有游客集散中心和锦绣大明川旅游景区,通过扶贫资金入股景区,贫困搬迁人口可获得分红,并实现就近就业。黄土梁安置区建设车谷砣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发展猕猴桃种植,建设果品冷藏库,打造旅游观光采摘产业园,帮助安置贫困搬迁人口稳定就业。槐树沟安置区建有矿泉水瓶加工厂,通过资产收益保证贫困搬迁人口增收,并为搬迁居民提供矿泉水厂和游客集散中心工作岗位。

涞源:两区同建谋发展,群众开启新生活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为7731户19,460人,其中建档立卡5741户14,147人,同步搬迁1990户5313人,共建设有19个集中安置区。

一是坚持“两区同建”,合理谋划产业布局。涞源县在建设集中安置区的同时,同步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和扶贫车间,在县城、白石山大型安置区周边,投资5.3亿元建设产业园区,引进40余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其它17个安置区大力发展“三种两养”(种植中草药、猪苓、食用菌;养鸡、养猪)产业,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驻。

二是组织管理完善,充分动员群团组织力量。为帮助搬迁群众尽快适应社区生活,建立了“以村党组织为基础、社区服务为纽带、居民自治为核心”的新社区管理模式。

阜平:土地流转增收益,村规民约树新风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总规模为53,748人(占阜平总人口的25.6%),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850人,同步搬迁21,898人。全县共4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部为集中安置。

一是对耕地实行土地流转。搬迁完成后,对于部分安置区距迁出地较远,村民在居住区、迁出地往返耕种存在困难的,对成块的大片地实行土地流转,既鼓励当地村民成立合作社组织进行流转,统一经营,也鼓励将搬迁群众原有土地、山场、具有开发价值的房屋等固定资产,入股县国有公司,由县国有公司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搬迁户通过底金、薪金、股金获得收益。

二是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及综合服务组织建设,通过设立志气榜、孝老爱亲榜,制定村规民约,教育引导搬迁群众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引导群众破除红白事大操大办、奢侈浪费、薄养厚葬、互相攀比、封建迷信、酗酒赌博等各种陈规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文明、节俭、诚信的良好风尚,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居民文明素质。

搬迁群众的意见建议

问卷调查显示,搬迁群众对于搬迁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搬迁后的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就业问题部分得到解决,收入有所提高。搬迁群众较为适应搬迁后的生活,大部分邻里关系并未因为搬迁而疏远,群众参与集体事务也较为积极。但同时,老人、低学历人群仍需进一步适应新环境,贷款、就业、养老等后续支持措施仍需进一步开展。

搬迁群众对于居住地公共基础设施、搬迁地址和生活便利程度满意度最高,分别有81.52%、80.57%和80.09%的群众表示满意或很满意;在就业保障和家具配套方面,搬迁群众满意度有所降低,觉得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的比例之和分别为26.55%和33.65%。

搬迁后群众生活条件有了大幅提高,其中道路交通、供暖、供水供电、孩子上学和求医看病是搬迁后基本条件改善最为显著的方面,分别有68.72%、47.87%、46.45%、39.34%和28.91%的群众认为在相关方面条件改善最明显。

从就业收入情况来看,大部分群众有2项甚至更多的收入渠道,主要包括打工收入(64.39%),务农收入(54.5%),光伏扶贫收入(37.44%)以及自主创业、旅游扶贫、土地流转等收入,53.08%的群众收入水平高于搬迁之前。有58.77%的群众参加过就业技能培训,43.6%的群众搬迁后家庭劳动力就业去向发生变化,前往附近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工厂、服务业企业务工的劳动力有所增加。

尽管总体上看搬迁群众对于搬迁工作及相关政策措施较为满意,但仍在问卷中反映出一些问题。

老人及低学历人群在生活适应、就业去向方面存在一些困难。搬迁群众希望政策优惠能不断延续。

当前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卷结果、入户访谈情况及座谈了解情况,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实现统筹解决“人往哪里搬、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的问题。未来,围绕“新村如何管、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钱从哪里筹”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解决。

新村建设管理难,小型安置区配套设施管理有待加强。与大中型安置区相比,小型安置区居民少,无法形成人口聚集效应,物业、医院、学习、超市等配套设施及社区管理还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土地复垦复绿难,部分地区拆旧发展工作推动滞后。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要求,对已搬迁入住且签订协议的旧房尽快拆除到位,防止“人走屋留”,但目前部分地区拆旧复垦进度较慢,一是由于部分村民主观上不愿拆除旧房,希望“新房旧房两头占”,二是因为非整体搬迁村的部分旧房附近仍有居民住房,无法直接“复垦”。

耕地开发利用难,部分农户原有土地无法高效流转利用。部分安置区村民搬迁后,由于距离自家农地较远,返回耕种有诸多不便,土地流转也存在困难。

资金统筹难,搬迁过程中产生的地方债务压力较大。据调研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资金中地方债占比较大。

政策稳定调整难,群众热切盼望明确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措施。据了解,有的贫困户在搬入新房后出现因老人去世导致人口减少,或因新生婴儿导致人口增加等情况,希望政府进一步明确是否在将来出台增减搬迁住房面积等动态调整政策。

政策建议

当前,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已进入攻坚期,如何将搬迁成果真正转化为扶贫成效,还需进一步采取措施。面对当前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妥善解决。对于短期性的问题应当抓紧解决,不能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对于长期性的问题应当要有总体安排,创造条件分阶段逐步解决。

完善社区管理,提升搬迁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准确理解把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定位,在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基础上,主动宣传政策、积极服务群众,努力配套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规范土地利用,因地制宜组织开展复垦复绿。对迁出地搬迁群众的原有土地权属性质进行集中登记,摸清底数建立台账。对拟设立的旅游景区、生态保护区,各县域范围内对耕地计划指标进行集中统筹。

重视产业发展,增强搬迁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安置区产业发展上,想方设法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善用财政金融,推动扶贫资金稳妥良性循环。通过整合相关项目资源、提高补助标准、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发放贴息贷款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好扶贫搬迁所需资金问题。

动态调整政策,保持连续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信息平台,开放基层信息更新权限,保证各安置区情况实时上传、有序更新。

(作者分别系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人事司、政研室、宏观院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