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省天然橡胶生产的调研报告
□吴波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资,与煤炭、钢铁和石油并称为四大工业原料,因其具有合成橡胶不可比拟的优良特性,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航海和医疗等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1年以来,随着国际天然橡胶价格持续走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出现严重的成本收入倒挂问题,胶农和橡胶种植企业出现严重亏损,种胶、割胶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地方出现私自砍伐胶树的情况。再加上我国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高,橡胶供给安全受到较大冲击。
在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加大实施遏制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加大对天然橡胶的补贴力度,保护胶农和胶企种胶、割胶积极性。橡胶企业也应当进一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实施天然橡胶进口多元化策略,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给安全。
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1800万亩
天然橡胶是一种典型的环境约束型产业,适合生长在高温、高湿、静风地带,我国仅有约100万公顷(不含台湾省)土地可以种植橡胶树。我国从1904年开始,由华侨在海南、云南少数区域引入橡胶树种植,至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橡胶种植面积不超过4.2万亩,橡胶总产量仅200吨,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工业生产需要。新中国成立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控制着东南亚国家天然橡胶生产,对中国实行全面“遏制战略”,甚至以联合国的名义要求“凡是一个士兵可以利用的东西都不许运往中国”,其中就包括天然橡胶。面对西方国家封锁,为解决国内及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天然橡胶来源问题,党中央提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橡胶基地”。由10万专业官兵为骨干,吸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年组成30万垦荒植胶大军,经过3代农垦人的艰苦努力,在海南等地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成功,创造了在北纬18度线以北大规模种植橡胶的奇迹,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截至目前,我国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约1800万亩,年产天然橡胶(折合干胶)约80万吨,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和两广(广东、广西)地区,四个主产区年产量占比分别为53.6%、44.3%和2.1%。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2018年,全省天然橡胶种植面积814.5万亩,约占全国的45%;干胶总产量36.7万吨,占全国的46%,天然橡胶直接从业人员60多万,相关从业人员达200余万人。其中,海南省海胶集团作为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拥有橡胶林353万亩,年橡胶加工能力40万吨。
生产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近年来,海南省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810万亩左右,与国务院2017年《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划定的保护面积840万亩仍有差距。由于胶价低迷、成本高企、收益倒挂,天然橡胶“扩增量”动力明显不足,“稳存量”难度越来越大,生产形势和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胶价持续下行,成本不断走高。从需求端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和进口国。2011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提质换挡,全球天然橡胶需求增长放缓。从供应端看,天然橡胶主产国开割面积不断增加,特别是2010年~2012年期间,随着胶价快速上涨而大量扩种的橡胶树陆续开割,天然橡胶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价格从2011年2月份的43,500元/吨开始一路下行至2019年11月初的11,000元/吨左右。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不是天然橡胶的理想种植地,国内橡胶树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成本远高于东南亚等国家。目前,国内天然橡胶生产成本约为1.4万元/吨~1.6万元/吨,成本收入严重倒挂。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生产成本仅为8000元/吨左右,国内天然橡胶生产没有竞争力。
“弃管、弃割”增多,胶园管理下降。由于胶价持续低迷,从2014年开始,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就出现“弃管”现象,胶农为节约成本不再对胶园进行管理。同时,有些胶农不再割胶(“弃割”),而选择从事别的行业。据统计,目前,海南全省天然橡胶“弃割”“弃管”的比例超过30%。由于缺少管理,导致橡胶产量大幅下降,2013年至2017年,平均亩产橡胶由71公斤(折合干胶)下降为60公斤,总产量由42万吨下降至36万吨,分别下降15.6%和13.9%。云南和两广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许多胶农都想弃种橡胶而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但由于“两区”红线约束,不敢贸然砍树,但存在“只要政府允许砍树,我们明天就砍”的现状。橡胶树从种植到可以割胶需要7年时间,橡胶林一旦被毁,无法在短期内恢复生产能力。
胶工流失增多,胶林老化严重。割胶是一门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胶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工作。因割胶收益明显降低,导致胶工转产、流失现象严重。以海胶集团为例,公司原有胶工8万多人,现有胶工仅余4万人,多数为年龄45岁以上老胶工,且仍在不断流失中。同样,由于橡胶价低迷,各方对胶园保护和投入资金严重不足,胶园更新换代缓慢,树龄结构老化,生产能力下降。橡胶树寿命一般在33年左右,需要进行定期新老更替以保证橡胶产量,但海胶集团目前树龄30年以上的有110万亩,占胶园总面积的31.2%,40年树龄以上天然橡胶林有35万亩,占比10%。
国外扶持增加,国内扶持偏弱。由于胶价低迷,天然橡胶主产国均出台了一揽子扶持政策。例如,近期泰国政府出资242.78亿泰铢(约56亿人民币,相当于财政收入0.8%)补贴橡胶产业。马来西亚则提高了天然橡胶最低收购价格,预计将增加橡胶小农户的收入每月144林吉特(约245人民币)等。我国对天然橡胶的支持保护力度明显偏弱。目前,中央财政仅对天然橡胶风灾保险中部分保费(40%)进行补贴,没有目标价格补贴、生产者补贴等其他支持方式。2018年,中央财政对海南省橡胶保险保费补贴总额约为2400万元,平均每亩仅3元,远远无法弥补橡胶生产亏损(每亩亏损约100元),也远低于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大豆生产者补贴水平。
对外依存度高,进口来源集中。受自然条件限制,我国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区域十分有限,产量也低。2018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为1379.4万吨,我国产量83.7万吨,仅占全球产量的6%;我国天然橡胶表观消费量为341.96万吨,进口数量259.59万吨,天然橡胶对外依存度为75.9%。前四大进口来源国依次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四国进口量合计占进口总量的99.75%。如果再考虑每年从上述四国进口约260万吨混合橡胶(主要成分天然橡胶),我国天然橡胶的对外依存度就更高。进口来源的高度集中、地缘政治的不稳定和资源争夺加剧,使我国橡胶进口不确定性加大,存在潜在风险。
缺少行业标准,混合胶冲击国内市场。为保护国内天然橡胶产业,我国对进口天然橡胶征收40%的进口关税,但对混合橡胶进口仍然维持零税率。由于缺少明确的行业标准,一些进口商为了规避关税,以混合橡胶(在天然橡胶中加入少量其他成分)名义大量进口天然橡胶。2017年进口混合橡胶275.18万吨,同比增长51.40%,且绝大多数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严重破坏了天然橡胶贸易保护制度,拉低国内天然橡胶市场价格,损害了胶农的切身利益。
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必须站在全局高度,坚持底线思维,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维持国内天然橡胶面积稳定,确保完成国务院“两区”划定任务,保障国家橡胶安全,保护胶农胶企合理收益,绝不能让天然橡胶再次成为“卡脖子”资源。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减少国外天然橡胶对国内的冲击,保持国内天然橡胶的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国内天然橡胶生产。一是加大补贴力度,以目标价格保险补贴为主要政策工具支持橡胶生产。考虑到政府直接价格补贴可能导致胶农只拿补贴不割胶、产胶数量统计监督成本高等问题,建议以目标价格保险间接补贴为主。保费间接补贴具有杠杆作用,可以撬动保险公司保险金额,实现低成本、高保障。二是建立长效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体系。鼓励引导财政、金融、投资等政策措施逐步向“两区”倾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植胶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加快胶园更新改造,建设高标准胶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提高天然橡胶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保障能力。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通过“关、停、并、转”等方式优化企业布局和资源配置,采取并购、合作、租赁、委托加工等方式,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收益,打造核心竞争力。二是推动胶农组织化生产经营。加快龙头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推动胶农合作经营,将分散的橡胶园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主动适应市场的能力。三是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产业,套种南药、鲜切叶等经济作物,套养肉牛、土鸡、旱鸭等畜禽,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胶农和企业增收。
加强天然橡胶科技研发与应用。我国天然橡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议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强化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支持高效割胶、优良品种选育、全周期间作、新型生产模式、生产机械、特种胶等研发及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向深加工方向拓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快天然橡胶进口多元化。要积极构建与东盟国家良好的地缘政治格局,发挥技术、资金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积极引导天然橡胶生产加工企业,运用兼并、购买、合作多种方式,在橡胶资源丰富地区设立深加工厂,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扩大进口来源,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在非洲等适合区域设立天然橡胶种植基地,提高企业开发国外天然橡胶资源的积极性,扩大我国企业控制海外天然橡胶资源规模,实现天然橡胶进口国家多元化,保障国家天然橡胶供应安全。
抓紧制定混合橡胶行业标准。组织技术力量,加强联合攻关,尽早制定出台海关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的混合物行业标准,明确天然橡胶含量,防止以此名义大规模零关税进口天然橡胶。此外,加强国际贸易壁垒研究,合理运用国际规则,建立和完善天然橡胶贸易救济、援助机制。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价格司挂职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