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安排,“六个高”抓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全力服务保障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高质量完成“国土三调”任务。“国土三调”体现国家信用、关乎发展全局,作为最权威“底版”,将为自然资源管理许多重大事项提供基础支撑。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各市、县局抓紧组织作业队伍返岗复工,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拨付调查经费,集中管理和技术人员联合攻坚,严格按照“慢不得、错不得、假不得”的原则,深刻汲取国家通报典型案例问题教训,坚持国家质量标准不动摇、不变通、不走样,确保调查成果真实、现状分析合理、数据准确可靠,经得起历史检验。5月中旬可完成更新调查和158个县级成果上报国家核查,6月底全面形成最终成果。
二是高起点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省级层面,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提请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南省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实施意见》,制定下发《河南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委托国内外知名专家、一流专业队伍参与省级重大专题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启动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市县层面,抓紧确定规划编制技术服务单位,准确摸清本区域自然环境家底,扎实开展“双评价“双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加快进行自然地理空间承载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格局等方面专题研究,推进各级国士空间规划编制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实施“百镇千村规划工程”,全面完成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有序推进村庄规划应编尽编。坚定不移推进和实施“多规合一”,加快形成河南特色“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年内有望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线划定落地工作。
三是高标准做好耕地保护工作。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认真组织开展2019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对各地贯彻中发(2017)4号文件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压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依托“国土三调”,加快完成全省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实、补划不足、非法占用等问题核实整改和储备区划定工作。强化“带着保护耕地的强烈意识去做占补平衡”的思想认识,本着“寸土不让、虚假严惩”的原则,4月中旬前完成补充耕地数量不实、质量不高、与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重叠等125个问题项目整改。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试点,建立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动态变化、质量利用状况和生态保护状况监测监管预警机制。实行耕地保护奖补资金发放与耕地保护责任落实情况挂钩,提高基层政府和农民群众自觉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四是高流量保障建设用地指标。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创新运用“先行用地”、“临时用地”等特殊政策,全力保障疫情防控能源供应、交通物流、医疗资源等在建和新建项目用地需求;积极对接自然资源部改进土地计划管理政策举措,符合用地条件单独选址项目先审批再核销指标;城镇批次用地按上季度供地面积一定比例下达新增用地计划;对省级贫困县特别是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实施脱贫攻坚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发挥省级统筹作用,改变用地规模年度计划指标“撒胡椒面”分配方式,采取“晒项目、配指标,比发展、增规模”等手段,做到让要素跟着项目走,有限指标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九大领域8000个重大项目倾斜,支持郑州、洛阳等中心城市和其他重点区域加快发展。
五是高水平落实节约集约措施。河南省自然资源厅联合省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园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方案》,提请省政府出台《关于盘活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园区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指导意见》、《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园区低效用地再开发管理办法》。组织对187个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情况进行调查评价,彻底摸清士地利用现状和产业发展状况,对园区内每宗已批已供土地建档立卡,抓好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园区存量土地盘活利用和低效用地再开发。选择部分市县开展试点,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构建存量土地盘活利益引导机制,建立低效用地退出管控引导机制,切实提高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和产出效率,助推全省产业聚集区和开发区“二次创业”,促进县城经济加快发展。
六是高效率提升用地审批质量。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立足有效解决报件差错率高的问题,要求市县局挑选工作认真、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用地报批组卷和审查把关工作,不间断开展业务培训和人员轮训,从源头上提高报件质量,降低补正比例,压缩审批周期。省级建立“周提醒、月通报”制度,对差错补正率高的单位责令限期整改并组织约谈和惩戒。报自然资源部审査的用地报件需要补正的,10天内办理完毕。为加强用地报批过程监管审核,他们按照“县确认、市核查、省抽查”原则,对每宗用地报件征收报批程序合法性、提供用地报件材料真实性进行核实,要求市县政府在用地请示文件中增加“核查结论”内容,严防征收报批程序履行不到位、违法用地行为处理不到位、征地补偿政策落实不到位、失地农民群众安置保障不到位等严重问题发生,有效解决建设用地审批程序繁琐周期长、补正率高、行政复议居高不下等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