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后续产业扶持 保障移民稳步发展

2020-02-11 17:15:20 来源:本网专稿 

贵州修文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同步规划,搬迁后劳动力就业率达98.74%


□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曾平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重心从以搬迁向后续扶持转变时,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就成为关键着眼点。贵州修文县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同步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工作。

挪穷窝开展易地搬迁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实施387户1450人。其中,2017年实施搬迁102户375人,2018年实施搬迁285户1075人。

3年来,修文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强力推进,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指挥部,县分管领导每月定期召开工作调度会,重点围绕搬迁对象精准率、工程进度率、项目资金管理合规率、搬迁入住率、群众满意度等内容,以“重精准、重方法、重实效”为目标统筹调度,确保群众“搬得出”。2019年5月底,工程建设和搬迁工作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全县有1450人已全部搬离“穷窝”入住新家。

搬迁入住后,修文县不仅同步启动旧房拆除及复垦复绿工作,还在同年3月就召开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培训会,以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等“五个体系”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出台一系列解决搬迁群众入住后就业发展的措施,形成“推力”有效坚定搬迁居民在城镇定居就业的信心。

兴产业开始新生活

为增加搬迁居民的就业门路,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修文县从搬迁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易地扶贫搬迁点规划建设一个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阳光市场,为搬迁群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据了解,阳光市场规划选址于修文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规划占地10余亩,经营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计商铺31间,由安置点居委会下属企业从事统一管理和经营,其产生的收益除去市场管理日常开支外,剩余收益均用于搬迁点困难居民的帮扶救助。

此外,修文县为解决好安置点留守劳动力及退出劳动力人群的增收问题,还引进扶贫车间3个。如引进的爱思恩实业有限公司,提供部分外包业务至安置点,搬迁居民可手工组装该公司产品,而公司以计件的方式支付劳动报酬。其工作主要解决大龄劳动力人群的就业难题,可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每人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引进的贵州省聚炎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手提袋加工,其手提袋加工车间可吸纳搬迁群众就业80人,目前已带动50人左右就业,熟练工每人每月可获得报酬1500余元工资。引进的湘香红利服装有限公司从事衣服、宠物服饰等来料加工,其服装加工车间可吸纳搬迁群众就业数50人,按量计酬,熟练工每人每月可获得2000余元工资。

据悉,为确保阳光市场为搬迁居民就业服务,龙岗社区易地搬迁点居委会下属企业为经营主体按考核分数权重实地考核评分,其中搬迁群众满意度占30%。这一方面培育了搬迁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不断改善阳光交易市场环境及经营氛围。

小车间人生大舞台

“以前的衣服是手工缝缝补补,现在培训了大半天后是用机器缝。”每天上午8点半,45岁的搬迁居民刘忠仙就像往常一样,下楼到服装加工车间上班,开始一天的忙碌生活。

记者了解到,修文县结合搬迁群众就业意愿,坚持以岗定培的原则,将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来的同时,同步开展技能培训工作。具体方法是企业安排一名熟练工人在车间带领做工,现场教学。

刘忠仙作为第一批车间培训的搬迁居民,经过培训与技能学习,现在已经基本熟悉车间工序。谈及搬迁前后的生活,刘忠仙说,“以前工作不好找,卖菜也不挣钱,现在每天下楼就能有事情做,上个月我一个人就挣了1800元,包里面随时能揣上几百元,已经很知足了。”

在爱思恩实业有限公司的八宝粥罐盖加工车间,搬迁居民李坤的工位就在门旁边,这是居委会为他专门设置的一个工作台。李坤是一名盲人,一直找不到工作,现在已在车间工作一段时间了。“我视力有问题,但这个工作可以做,刚来几天就上手了。虽然比别人慢点,但一个月还是能挣五、六百元贴补家用。每天来这里还有邻居和我聊天呢!”李坤高兴地说。

易地扶贫搬迁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手段。修文县抓重点、补短板,持续推进后续产业发展,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有业可就、有事可做、有钱可赚,实现稳定就业,脱贫发展。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修文县搬迁劳动力636人,已转移就业628人,就业率达98.74%;“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扶贫车间吸纳留守劳动力55人,非劳动力就业80余人。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