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搭台 各方能否唱好戏 —福建林语堂故里打造世界文学小镇的商业化选项调查

2020-01-31 00:59:17 来源:中国改革报 

2012-10-31《中国改革报》04版

写在前面 日前的一则媒体报道称,福建平和县政府斥资30亿元,要把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的出生地坂仔镇打造成一个“世界级文学小镇”。消息一经公布,质疑和批评之声纷至沓来。

这个以林语堂故居为依托的“世界级文学小镇”,是一个什么样的旅游开发项目?它能否脱离以往名人故里开发的窠臼,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陆天然 丁南

平和县林语堂故里打造世界文学小镇的商业化选项 平和县林语堂故里打造世界文学小镇的商业化选项 平和县林语堂故里打造世界文学小镇的商业化选项

学小镇是个什么镇?

被媒体热炒的“世界级文学小镇”,叫“世界文学小镇”,是当地引进社会资金开发的“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建设项目中的一个概念性规划。

建设方平和县亿坤投资公司相关负责人称,林语堂故里开发项目在中秋节前陡然引发舆论关注的程度,是他始料未及的。

2010年10月,非官方的平和县亿坤投资有限公司签约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项目时,媒体已有大量报道,但并未引起公众过度关注和过激反应。

据了解,整个林语堂文化博览园项目,包括文化广场和河道防洪堤等公益配套部分,资金都由开发商筹集。项目签约时意向概算投资8亿元,后来开发商主动追加2亿元,成为10亿元的投资项目。坂仔镇人民政府在9月26日对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称,平和县官方权威途径从来没有发布将投资30亿元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的消息和宣传口径。

在由同济大学专家拟定的概念性规划中,将文化大师林语堂故居所在的坂仔镇的未来发展定位为“世界文学小镇”。林语堂作为著名的双语作家,其文学成就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关于世界级文学小镇的爆炸性信息来源于9月上旬,一家都市类媒体的闽南版发布了来源不明的消息———《漳州平和将投30亿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的新闻报道,将林语堂文博园项目宣称为世界级文学小镇。沉寂近半个月后,一家中央媒体的海外版刊发了《“文学小镇”别成烂尾工程》的时事点评。这则评论在被多个门户网站转载时冠以《福建平和县拟投资30亿打造世界级文学小镇》的新闻标题,引发多家新闻媒体跟进报道和大量网友拍砖质疑。

呈现一边倒的质疑声音称,这个“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名人故里开发项目,以“文学”之名,行“商业”之实,根本不会有什么“文学”内容和文化内涵。

从平和县官方渠道公布的消息看,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实质上是一个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于一体的旅游地产项目,园区内设有林语堂故居、林语堂书苑、林语堂主题公园、白芽奇兰茶文化园、克拉克瓷文化园等组团,也包括配套的五星级温泉酒店、闽南风情商业街和高档休闲度假区。

据了解,坂仔镇周边除了林语堂故居外,还有天然温泉、闽南土楼群、白芽奇兰茶园,以及因“南澳1号”古沉船出水而名声大振的“克拉克瓷”古窑址等丰厚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这都成为当地政府整合本地旅游资源、建设林语堂文博园时的综合考量因素。

平和县坂仔镇政府对外公布的消息称,林语堂文博园是平和县近年来引进的最大旅游项目,被列入福建省重点旅游项目和平和县五大战役重点项目,同时也是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项目,符合《平和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平和县坂仔镇总体规划(2010~2030)》。

林语堂故居前的花山溪防洪堤,新增了一些景观和人文气息


补还是同质化竞争?

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文博园项目被舆论诟病的其中一个“罪状”,指其为争夺名人故里资源,搞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项目前景难以预料。

在福建漳州市辖区,有两处相距不到40公里的林语堂故居遗存,一处在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是林语堂先祖及父亲从小居住的故宅;另一处在平和县坂仔镇宝南村,是林语堂的诞生地。

对学贯中西的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而言,出生地坂仔是一个终身怀恋的地方。

“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乡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的高楼大厦之间听着车马喧嚣,恍然若有所失,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荡的声音,仰望高山,看山顶云彩的变幻。”

1971年,76岁的林语堂在境外写作《我的家乡》一文时,还在娓娓诉说着福建家乡的灵山秀水、唯美建筑和浓郁的思乡情怀。

在祖籍地芗城区天宝长大的林语堂父亲林至诚,是一位基督教会牧师,年轻时被派往30多公里外的平和县坂仔传教。1895年10月10日,林语堂在平和县坂仔教堂的“牧师楼”上出生,10岁时才离开坂仔到厦门鼓浪屿求学,最终成长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双语文学家、语言学家和“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世界文化大师。

林语堂在盛名之际回顾人生之路时曾这样总结道:“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离开出生地外出求学后的10多年间,林语堂也曾多次返回坂仔看望其父母、二姐等亲朋好友。1923年秋天,留学回国的林语堂在故居短暂停留后离开坂仔,直到1966年定居台湾、1976年逝世于香港,再没回过这里。

但在林语堂的文学作品里,无论是出生地坂仔还是祖居地天宝,都留有大师不同的遗迹。特别是出生地坂仔的青山绿水、童年经历对林语堂影响颇丰,在他的60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关于个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乐童年。

为挖掘和打造“林语堂”这张城市名片,2001年,漳州市在林语堂的祖籍地芗城区天宝镇五里沙村投建了占地30亩的大陆第一家林语堂纪念馆;2007年,平和县则在坂仔镇宝南村林语堂故居旁边建起了建筑面积达360平方米的林语堂文学馆。两地还先后成立了林语堂研究会,举办林语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其他宣传推介活动,掀起了一股“林语堂热”,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当地的文学和特色文化内涵。

随着林语堂在两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年慕名到访的游客也逐年增多。2010年12月,平和县坂仔镇占地1500亩的海峡两岸(平和)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开工,将结合河道整治还原林语堂童年时期所存在的“小船、西溪”等美景。2011年10月,漳州市也决定在芗城区天宝镇林语堂纪念馆周边蕉林区域,斥资1.9亿元建设一个占地1000亩的“林语堂文化园”,让游客品《京华烟云》,赏万亩蕉园。

业内相关人士称,同为林语堂故里资源,两个项目却有所不同。林语堂文博园是平和县近年来引进的最大旅游地产项目,商业味浓一些;林语堂文化园则是漳州今年将建设的28个郊野公园项目之一,公益性会多一点。

平和县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坂仔和天宝在林语堂文化上各有内涵,两地民众都热爱林语堂,应该一起打造“共同的林语堂”。两地对林语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应是同质竞争,而应是互为补充、互为延伸的关系。

漳州市(芗城区)林语堂纪念馆副馆长林小连也认为,两地在林语堂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上一点都不矛盾,天宝五里沙村是大师的祖居地,因此要突出的是大师一生成就的展现;而坂仔是林语堂的出生地和10岁前生活的主要地方,因此应更多地再现大师记忆中的生活环境。

商业化开发动机不纯?

从坂仔镇穿境而过的花山溪,是坂仔镇的母亲河。与镇政府大院一河之隔的一座修缮一新的“同”字形瓦木小院,就是林语堂出生及童年生活的地方。

故居前的文化广场正在修建,广场前的花山溪清淤、沿岸观光木栈道、景观生态型防洪堤及沿岸绿化已基本完成。一片临溪的鹅卵石石阶直通缓淌的溪流,当年10岁的林语堂正是在此乘坐乌篷船顺流而下,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又窄又乱的沿溪道路和杂草丛生的河道,是林语堂故居周边曾经的现状。“文学小镇”项目的开展,已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坂仔镇区的环境与风貌。

这个高达10亿元的旅游开发项目,如果没有社会资金的介入,多年来地方财政年收入一直徘徊在3亿元的平和县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当地政府对这个旅游招商项目寄予厚望,希望一举改变坂仔这个山区农业小镇的经济短板现状。

坂仔镇不仅有花山溪畔的林语堂故居及其笔下的青山绿水,还有柚林蕉园、天然温泉及百年土楼群等诸多乡村旅游资源。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真实厚重的林语堂文化灵魂,地近高速公路出口的区位优势,让这里具备成为综合性旅游集散地和人文生态慢城的基础条件。

相对于地方财政的有心无力,林语堂文博园项目的投资商则看中了上述旅游资源背后的地产商机。期间有多个指摘的声音称,民营的平和县亿坤投资公司之所以会斥巨资到偏远的林语堂故居来投资,是要借名人生财,真正的意图在于配套的度假、餐饮、购物、住宅等地产项目的综合开发。

面对舆论对投资商动机的质疑,平和县政府相关人士称,林语堂文博园是一个双赢的旅游招商项目,它让投资商找到了商机,政府解决了资金困境,为社会增加了新的旅游景观,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措都要当头棒喝。

广州媒体人谢勇在《新京报》发表《林语堂成“文化产业”具被“利用”价值是进步》的评论,也流露出对坂仔镇林语堂项目的商业化选项的支持之意。

谢勇称,当地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开发,修葺林语堂故居,翻新林语堂文学纪念馆并建设相关产业,如林语堂文化博览园、宾馆、温泉等等,都不能说有差错。让热爱乡土文化的林语堂先生故里成为旅游经典,让他的精神气息逐渐泽被乡里、滋润社会,实在是林先生文学精神遗产与当下社会的双赢,也是对作家林语堂最好的纪念。林语堂先生能够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实在是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对此,湖南闻胜律师事务所主任、青年作家胡勇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开发商斥资挖掘和开发文化产业,其动机就是寻求商业回报,这都无可厚非。但林语堂文博园项目涉及河道、水资源、温泉和林语堂故居等综合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从依法行政、保护投资、对公众和公共资源负责的角度看,招商项目更应在法律和制度方面对其责、权、利予以规范和界定。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