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行业隐忧浮现 文化创意探寻突围之道

2020-01-31 00:28:59 来源:中国改革报 

  (2011年6月13日 中国改革报首发

中国改革报记者 陆天然 丁 南

出口受阻,内销下滑,利润微薄,发展遭遇重茧包裹,2011年度中国陶瓷行业似乎好景不再。

3月17日,欧盟做出反倾销初裁:1500家中国陶瓷企业被征收高达73%的临时关税,几乎涵盖国内所有知名陶瓷品牌。这项惩罚性措施从3月17日起到9月16日执行半年,9月17日将最终决定是否征收为期5年的正式反倾销税。

这已是中国陶瓷10年内遭遇的第六次反倾销调查。它对于历经阵痛的陶瓷行业来说,无疑于一枚重磅炸弹。专家预测,2011年中国陶瓷行业对欧盟出口同比降幅将达50%。

与此同时,受后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贬值,劳动力、原材料、能源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接踵而至,成为困扼陶瓷产业发展的重茧。陶瓷产业如何破茧突围,弯道超车,重拾“泥巴换美金”的自信?

内耗加速行业洗牌

陶瓷行业井喷式的销售势头,是伴随着国家的楼市调控政策和国内房地产行业低迷,而首先在建筑卫生陶瓷领域遇冷止步。出口方面,由于退税、汇率、反倾销等问题,使得许多陶瓷企业转向内销,挤占国内市场,不管是建筑陶瓷还是日用陶瓷、艺术陶瓷,都面临竞相压价的内耗内斗,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整个陶瓷行业入门门槛极低、无序发展、产能严重供过于求。”福建省晋江市陶瓷行业一位业内人士称,“转型突围与行业洗牌已不可避免。”

2009年,以国内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佛山为代表的陶瓷产能,迎来空前的扩张高峰。伴随着佛山市的“陶瓷新政”和“环保风暴”,众多陶瓷企业在广东、四川、山东、湖南、江西、福建、河南等地设厂,共购置32,000多亩陶瓷生产用地,规划新建生产线250多条,新形成年产约20亿平方米的生产规模。

作为2009年发展的延续,陶瓷产业2010年仍旧保持较大增长,不少生产线产能全面释放。河南长葛卫生陶瓷产区预计达到5000万件的年生产能力,江西高安、景德镇等地新建建陶生产线达50多条,全国新增各类生产线粗略统计达400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后,中国陶瓷的出口量、出口金额、出口产品平均单价均逐年下降。 2011年上半年,1500家中国陶瓷企业被欧盟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国内许多陶瓷产区被迫关停生产线去消化库存,并且很多企业竞相降价、“自杀”求存,产能过剩笼罩下的陶瓷市场一片阴霾。

但记者发现,在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和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福建省德化县,陶瓷产品80%以上外销的德化陶瓷业并未受到正面冲击。涉及欧盟反倾销措施的1500家中国陶瓷企业,没有一家是德化瓷。

泉州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德化陶瓷业出口日用陶瓷6402批次,货值1.2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92.5%和87.01%,出口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目前,德化县拥有陶瓷企业1300多家,产品销往五大洲190多个国家和地区,陶瓷产值82.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64.2%,贡献了全县40.5%的税收。陶瓷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彩印包装、花纸生产、交通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全县31.7万人口中有11万人在陶瓷及相关产业就业,陶瓷不仅是德化的支柱产业,还是德化的民生产业。

德化县陶瓷同业公会秘书长赖耀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德化陶瓷出口单价普遍提升了20%,这是我们整个陶瓷业转方式、调结构后呈现的一大亮色。”

相对于德化陶瓷产业的先行一步,危机重重的其他陶瓷产区,如今也走到了当年德化陶瓷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建筑陶瓷年总产量虽超过70亿平方米,但出口仅6.7亿平方米,88%在国内市场消化,而国内的实际年需求量只约为40亿平方米。陶瓷生产基地遍地开花,陶瓷生产产能呈爆炸式增长,出口不畅,积压严重,不少陶瓷企业被迫转向“内耗”和“内斗”,积极推行以量取胜的价格战争,并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的重点,更成为制约企业健康发展和产业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

德化瓷的破茧突围之路,能否为国内陶瓷产业的新一轮洗牌和转型升级提供有益借鉴?

德化瓷探索文化突围

作为八大陶瓷产区之一,德化县在全国相关产区中名列“五个第一”:第一个全面进行陶瓷技术改革;第一个陶瓷工业生产无烟尘污染区;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西洋工艺陶瓷出口量全国第一;陶瓷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

但德化瓷所有的“第一”并非凭空而降。在德化县有着“西洋工艺瓷之父”之称的温克仁看来,改革开放后,德化陶瓷业经历了几次大的阵痛和突围。

其一是“以电代柴烧瓷”的能源突围,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二是大举开发西洋工艺瓷的市场突围,开拓了国际市场;其三是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的体制突围,解放了企业的手脚。而真正让德化瓷走出产业链低端的,是近年来为提升产品附加值而实施的文化突围。这也是德化瓷的品质、数量和价格不降反升,而其他“微利”企业却遭受反倾销冲击的根本原因。

德化瓷一路走来,正是凭借这四次大的突围,才换来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

德化县委书记、县长李辉跃表示:“陶瓷产业的发展瓶颈已经开始出现,如果没有新的突围,整个德化的发展就会慢下来。”

也正是源于这种共识,面对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下降等诸多因素影响下的盈利困境,从“工业瓷都”转型“文化瓷都”成为德化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发展策略。而如何将以加工、模仿为主的陶瓷“加工区”、“生产区”打造为“创造区”和“文化区”,借助文化创意领跑行业发展,也成为德化县陶瓷产业突围的重要方向。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德化县陶瓷企业纷纷以不同的方式,尝试拓展陶瓷文化内涵,延伸产业链条。一些陶瓷企业致力吸引国画名家,在陶瓷坯上创作;一些陶瓷企业研发出陶碳、瓷酒瓶等陶瓷新产品。月记窑则依托具有四百年悠久历史的龙窑,寻根我国传统陶瓷文化,吸纳不同国家陶瓷艺术创作风格,打造国际陶瓷文化创意中心。

在德化县唯一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奥运礼瓷、世博礼瓷生产商儒苑礼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徐添福表示,“公司比较值得借鉴的做法,就是不断进行产品升级,提升文化品位和附加值。”

投入资金、建设品牌、营销包装、开拓市场、设立连锁店……在德化,几乎每一家外销陶瓷企业都开始关注国内市场,尝试两条腿走路。类似儒苑礼品公司这样正在转型升级领域发力的龙头企业明显增多,并带动全行业“突围”。

在薪火相传的三班镇蔡径村古窑址,2009年3月成立的德化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中心,至今已吸引了数十万人前来创作和观摩。在以月记窑为代表的陶瓷创作中,德化陶瓷行业加强文化与创意融入,改变了以往靠来样加工、利润空间狭小的状况,获得了定价主动权,也加强了企业突围困境,加速转型升级的信心。月记窑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吴金填说,“当真正的文化创意为企业带来无穷无尽财富的时候,整个德化的陶瓷产业就可想而知,它的经济总量是多少?都可以达到一年产值100个亿,甚至1000个亿的这种经济含量和规模。”

建立陶瓷艺术交流中心;筹拍大型连续剧《瓷魂》;兴建陶瓷旅游文化基地,实现陶瓷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举办当代国画名家瓷都德化创作活动;与金门高粱酒、剑南春厂等知名企业实施“瓷酒、瓷茶、瓷画联姻”,延伸产业链……2009年以来,德化县以瓷为媒,大手笔的陶瓷艺术精品和文化创意活动不断,吹响了谋求传统陶瓷产业发展突围、向陶瓷创意文化产业进军的集结号。

而这场以注入文化元素提升陶瓷产品定价话语权的突围之道,能否成为“微利”时代陶瓷行业终端困境的终结者?这是德化瓷先行者们正在努力探寻的,也是整个陶瓷行业所关注的。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