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强
人工智能风起云涌 智联网络方兴未艾
发展人工智能,应当从长计议。为了抢抓人工智能(AI)发展的重大机遇,国内外都在大力布局AI 产业。然而,目前AI 实际应用尚未进入其核心即知识表示、不确定性推理等领域。对于 AI 前景,全球的学界大多有清晰认识,企业界则大多过于乐观。并且,有价值的行业应用乏善可陈。风光一时的 IBM“沃森健康”系统在医疗 AI 领域设立的目标,被业界称为“妄言与食言”。月前, 国际人工智能理事会(IJCAI)主席、香港科技大学杨强教授指出:“AI 进入另一个寒冬的危险是有的,那就是大家一蜂窝做的事没有真做出来。”AI 产业热潮,需要各界冷静思考。
智联网络理念产生的背景。互联网是人与人之间连接信息的网络。1969 年,互联网始于冷战灾备需求的美国国防部科研项目,发展成大学科研信息共享系统。1991 年开始商业应用,掀起全球互联网浪潮。现有互联网满足消费级应用,产业级应用遇到瓶颈,亟需升级换代。互联网根服务器大都在美国。我国移动互联网基本实现自主可控。破解互联网受制于人,一是发展 IPv6,我国已准备就绪;二是布局自主可控的全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是物与物之间联通感知的网络,但迄今发展不尽如人意。制造业等应用尚在蓄势;现有互联网将被物联网设备压垮,故有人认为物联网是伪概念,至少不是一级广域网。
对“智联网”新理念的诠释。联接,是信息的互联互通;联结,是智慧的有机结合。 智联网络即智联网,是将人类智慧与 AI 产业相互联结的网络,以现有互联网、物联网为基础,支撑 AI 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可视为现有互联网的升级版,也可称为“AI 智联网”。作为 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 IT 基础运行网络, 智联网将重构AI 与软件系统定义及其流程,破解知识获取、表征、传递、关联和协同运行等难题,为分布式、自组织型系统提供安全的基础设施服务。智联网将联结智慧城市、产业互联网、工业 4.0 等行业 AI 应用。譬如,目前远程医疗只能远程实时指导,未来远程手术将是 AI 智联网的典型场景。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依托智联网。信息社会的生产力三要素:掌握了 IT 的劳动者,IT 型 劳动工具以及数字化劳动对象。人工智能代表着最新生产力 的发展方向,需要构建基于智联网的最新生产关系与之相衬。近代工业可概括为,机械动力的交通网、电力能源的生产网、电子信息的互联网,现在是人工智能的智联网。这四张网带 来了四次工业革命。前三次,中国都是追赶者。这第四次, 中国将成为引领者。牛津大学《解码中国 AI 梦》报告提出, AI 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制定国际技术规则的领域。机不可失。
谋划 AI 智联网 引领数字经济发展
鼓励先行先试,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如在长三角区域先行先试“智联网”,一方面,可为国家全面布局下一代自主可控互联网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破解体制机制的藩篱。智联网是 B2B 未来主战场,长三角地区在 B2B 领域有着优质资源与基础。通过基于智联网的AI 协同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 AI 渗透率, 挖掘B2B 应用场景,全面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以此实现科创引领,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
以 AI 智联网为抓手,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破除对市场的盲目崇拜,发挥社会主义举国体制优势, 集中力量协同创新,攻克核心技术难关。可以将几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枢纽,联合有意参与的产学研单位、高科技园区、智慧城市等,以网络专线等形式,设立“AI 智联网示范区”,紧扣传统产业转型需求,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打造软硬件开源社区,开展 AI 智联网合作。国内 AI 研发与应用严重依赖国外开源社区,为预防被他国别有用心地关闭资源,必须自主打造我国 AI 开源社区。可以围绕“AI 智联网示范区”,依托国家一系列大科学装置的行业应用,线上线下结合,创建 AI 软硬件的开源公益社区。推动软件业转型 AI 产业,结合实体经济需求,以基于智联网的开源、众创模式,结合区块链应用,发展数字经济。AI 智联网必然是全球的。应在未来成功实践的基础上, 向世界推介 AI 智联网理念,吸引全球的 AI 菁英来华创业, 鼓励以跨国跨境、线上虚拟等形式参与 AI 智联网众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