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西-中国改革报看江西,江西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电视剧《井冈山儿女》获得国家百万重奖

2020-01-23 13:44:44 来源:中国改革报江西记者站 

——访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新视点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总编肖霖生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新视点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总编肖霖生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 记者 李兴文 

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公布了“2019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名单”,共计25部,其中重点扶持为8部,分别是《老酒馆》《井冈山儿女》《特赦1959》《丁宝桢》《温州三家人》《第一次起飞》《山哈闹海》《雪线1》;一般扶持为17部。红色主旋律题材电视剧《井冈山儿女》位列第二,引起热议。

本报记者走访了40集电视剧《井冈山儿女》的编剧肖霖生老师。

“编剧和写作都是聪明人干的活儿,聪明人聪明,干得是大事,像我这样的人,笨,就只能干编剧这样的笨行当,而且一干就是大半辈子了……”当我有幸聆听和认识著名编剧肖霖生,并准备记录一些他的从业金点子时,他开篇的话,一下子就让我愣住了。

我拿着手里的履历:肖霖生,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由其担纲编剧和制片人的影视作品多次斩获电影、电视剧“飞天奖”、“五·一工程奖”、“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新片奖”、第五届好莱坞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金天使”大奖、第15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制片人”和“最佳新人奖”,第六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红枫叶入围奖”,其编剧的电视剧80年代就在中央电视台接二连三的播出。先后出版有《中国当代剧作家选集-雨林剧作集》《雨林影视剧作选》等著作。这不太像是“笨人”干的事啊?!

我们切入了正题,从这次获得国家重奖的电视剧《井冈山儿女》谈起。肖霖生老师说这部电视剧是在江西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创作的。而创作初衷和灵感,是来源于一部小说《风雨少年》,小说的作者是一位已经80多岁的中央党校老教授陈瑞生。江西籍陈老的父母都是当年参加长征的红军,他父亲陈正人是江西省第一任省委书记。小说写的是1934年,红军撤离井冈山开始长征,一些红军孩子及红军伤员,暂时留在了井冈山。革命红区瞬间就变成了恐怖的白区,国民党、还乡团和土匪等各路人马蜂拥而至,疯狂追杀红军崽和红军伤病员,真的是的惊恐万状、险情叠出、危机四伏!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就是陈老本人,还在襁褓中的他也被留在了苏区。陈老就以自己的经历写了《风雨少年》,得到陈老的授权后,我们直奔井冈山。肖霖生老师说在创作这部剧之前,他自己还没有去过江西井冈山。但是从小,井冈山、延安在心里就神圣不可动摇,这次能亲自踏进江西那片红色的土地,其兴奋度、关注度,心情不言而喻。对这次创作,一开始就他们就抱着神圣、重大、厚重的心态,那种庄严就像是一种宣誓:“全身心投入,全力以赴创作出好作品!”既是对红色革命的信仰、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肖霖生老师和他的同伴们前后几次深入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实地采风,在生活中寻找故事,在故事中寻找灵魂。在井冈山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他们的心灵被一次比一次洗涤,就有了现在剧本里活生生的,让人激情彭拜的人物和情节故事。那些红军们住过的山洞、停留过的山坡、战斗过的场景、池塘,甚至红军吃过的南瓜汤红米饭、红军孩子玩耍过的河流山村;那些年近八旬的红军娃们的动情讲诉,一个一个就成了剧本的血肉。

电视剧《井冈山儿女》,从故事大纲、人物小传、剧本,每一条动作线,每个故事情节、细节都贯穿了他们点点滴滴的心血和情怀,创作工作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他们常常不分昼夜,一稿一稿,一个词一个字反复推敲、搭建,雕琢,修改,激情处热泪盈眶,愤慨处拍案而起,那种身心的投入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是不可想象的。剧本交给中央电视台,立刻得到了台里的高度赞赏和重视,台领导委派了专门责编全程跟踪创作。《井冈山儿女》被列为中央电视台2021年的重点献礼片并获得2019年度电视剧引导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八部重点中的第二名。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红色主旋律的题材影视剧比较多,但是电视剧《井冈山儿女》跟其它红色主旋律影视剧不同,它以儿童的独特视角来展示了井冈山儿女们,在特殊时期、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经历,军爱民,民护军,母子爱,战友爱,夫妻爱,交融交叉,感人至深。《井冈山儿女》是一部难得的高质量红色主旋律电视剧。祝愿这部高品质好故事的电视剧早日跟全国广大观众见面。

说到创作,说到感悟,肖霖生老师说:每一次创作都是一种心灵历练,创作永远没有顶峰,没有尽头。真实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永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做好作品,就必须要沉下心来,把每一次成功当作过去,把每一个开始当作新生,要有敬畏心,对手中的笔,对人民要怀有敬畏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有灵魂有深度的作品。那些脱离群众、脱离现实,充满假大空的作品,必然会被观众抛弃,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们肩负时代使命,“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就要求我们创作者要深入人民群众中,倾听时代足音,把握时代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才能创作出不负时代要求、不负人民厚望的精品力作。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新视点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总编肖霖生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责任编辑:朱晓]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