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献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2020-01-17 10:48:42 来源:本网专稿 

国家发改委举办“发改书吧思享汇”第15期学习交流活动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019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举办了“发改书吧思享汇”第15期学习交流活动,主题为“重要商品市场保供稳价”。活动围绕在国际和国内新形势下,如何保障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实现价格平稳运行展开了多角度的分享和互动交流。

本期活动由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岳修虎主持,特邀发言嘉宾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程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研究员郭丽岩。委机关、委属单位青年同志近150人参与了学习交流。

尊重市场规兜住民生底线

2018年下半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下降,产能减少。2019年猪肉产量出现明显下滑,由于供给偏紧,导致猪肉价格维持在高位。受猪肉价格上涨的影响,部分猪肉替代品——牛肉、羊肉、鸡肉、鸭肉和鸡蛋等商品价格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

猪肉,作为重要的民生商品,其保供稳价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9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召开全国会议进行专题部署,深入研判价格运行走势,积极采取措施,包括加强监测预测预警、抓好中央冻猪肉储备投放、督促各地认真执行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等。

最新数据显示,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累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超过100亿元,惠及困难群众超过3亿人次。“这次特别好的是,从来没有干预过猪肉价格。而是通过‘价补分离’的方式,重点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兜住民生底线。”邓郁松对此次调控的方式表示肯定。

其他嘉宾也在发言中谈到类似的观点。物价是经济运行的“温度计”,是经济运行的结果,而不是干预的对象。即使是调控,也要运用“让市场机制更好发挥作用”的方式去调节,而不是行政化的干预。

在刘元春看来,价格问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非常重要。刘元春还给出了一个国际视角,“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物价运行仍属平稳。”

百价粮为先。程国强表示,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应分为常态化和应急性两个维度。粮食生产稳定对于食品价格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常态化的机制。此轮由于叠加效应带来的猪肉价格急剧上涨,属于应急性的范畴。他将研究的目光拉长至未来30年。相关预测结果显示,“十四五”时期,将成为粮食保供的关键点,肉类需求持续增长,相应带动饲料需求的增长。

理性分析关注结构性特征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11月,我国CPI同比上涨4.5%。“2012年1月,CPI也同比上涨4.5%,但这是两个不一样的4.5%。”在郭丽岩看来,不仅要对物价运行进行总量分析,还要进行结构化的分析,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背后的含义。

食品等结构性上涨的成因可以用周期性、结构性、技术性、冲击性、体制性、金融性来概括。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待提升,市场区域分割、流通分散,资本市场的炒作等原因也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郭丽岩分析说,2012年,输入性因素和成本推动型特征很明显,大宗工业品价格过快上涨,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轮番上涨。而2019年CPI的持续上涨,肉类食品引发的结构性上涨特征明显。

“猪肉只是CPI商品篮子里的一种商品,肉价上涨可能对短期CPI产生扰动,但猪肉及替代肉类食品结构性上涨来源明确,影响和波及范围可控,不会动摇物价总水平稳定的运行基础。”郭丽岩分析说,2020年CPI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因为上半年翘尾比较高,所以稳物价的压力较大一些。

“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普遍上涨,才叫通货膨胀。”张斌强调,当前,这种相对单一而明确的结构性上涨,不符合学理界定的通货膨胀。更应该关注的宏观经济指标是,去除能源、食品价格之后的核心CPI,以及具有先导性意义的PPI(生产价格指数)。他建议,保持1%~3%的核心CPI非常重要,这为总需求管理政策取向划定了边界。

围绕重要商品市场保供稳价,郭丽岩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因类施策。宏观总量政策紧盯物价水平中枢指标,比如核心CPI。强化实施结构政策,抑制结构性上涨源传导扩散。同时,健全疫情防控和灾害救助长效机制。二是对症下药。大力推进农副产品现代化生产和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破除区域分割、隐形壁垒,治理流通秩序,惩治不正当竞争行为,激发和保护生产者权益和积极性。此外,适当抑制农副商品金融化倾向。三是强化托底。民生“菜篮子”里不仅有肉,还有鲜菜和鲜果,要关注非猪食品的价格变化。减少物价持续较大幅上涨对低收入群体和家庭的影响,按时足额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有条件地区可合理扩大发放范围和提高标准。最后,要防范物价上涨引发次生风险。

化危为机 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面对菜、肉、粮这样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波动,不仅要关注“贵了伤民”,还应重视“贱了伤农”。

“短期的暴涨暴跌,都是在供给层面出现了问题。”邓郁松分析说,一方面,这和生猪养殖结构有很大关系,以散户为主的养猪模式加剧了“猪周期”的波动;另一方面,各个阶段生猪的价格变化,跟出现疫情也有很大的关系,常见的疫病就有8种。

邓郁松说,真正影响价格变化的核心是存栏量、出栏量的波动。“整个传导机制是这样的,生猪存栏量下降,导致出栏量减少,继而猪肉供给量下降,价格上涨。”他建议,进一步完善“猪周期”调控机制,将生猪的“存栏量”作为宏观监测主指标,“猪粮比”作为辅助指标。同时,加强对特殊事件影响下不同市场参与主体行为的研究。

在交流环节,大家认为,此轮生猪产能调整后,规模化的大企业决策相对更加理性。在“危”中也要看到“机”,如果能够实现中国的生猪养殖产业向规模化和现代化转型,可能为以后走出“猪周期”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