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吴宏林
近日,浙江省发布数据显示,11月,生猪存栏环比已转负为正,增长1.9%;全省有61个年出栏万头以上、38个年出栏10万头以上新建猪场基本落地,11个设区市计划改造提升112个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扩建43个规模猪场,预计总投资达125亿元。
生猪产业关系到农民“钱袋子”、老百姓“菜篮子”,对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以来,浙江全省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下,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去年8月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全国生猪产能持续下滑,猪肉供应偏紧,价格出现快速上涨现象。党中央、国务院对这一现象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胡春华副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安排。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等工作,明确要求走规模化科学养殖的新路,不走散养污染环境的老路,要强化政策供给。6月26日,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猪八条”;9月26日,出台《关于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并配套形成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完成了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
“今年以来,浙江加快推进以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循环化、数字化、基地化等‘六化’为引领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到2021年底全省生猪出栏达到1400万头(增加540万头),生猪自给率达到70%以上,培育30个左右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标杆性现代化猪场。”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坚持“六化”就是以标准化为基础,建立从选址、猪舍建设、环境监测到种猪、投入品管理、饲养、防疫、质量管控等全过程标准体系;以绿色化为导向,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养殖技术、绿色饲料,鼓励采用环境控制和综合减臭技术;以规模化为方向,加快培育和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养殖场,支持养猪企业并购重组,实现“小变大、大变强、强变优”;以循环化为支撑,着力构建主体小循环、区域中循环、县域大循环,全面推进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以数字化为手段,加快建设全省生猪产业数字化运行平台,实行智能化管理和“猪脸识别”;以基地化为依托,加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的生猪产业基地。
“同时,浙江还通过‘3+1’的方式实现增量目标,即新建一批标杆性现代化猪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规模猪场、挖潜释放一批生猪养殖产能和建立跨市生猪养殖合作机制。”浙江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未来3年,浙江省在用地方面,对设施农用地、建设用地等做到应保尽保,其中省级安排300亩以上建设用地指标,用于今后三年大型规模猪场建设;财政方面,省级财政安排资金11.6亿元,统筹用于生猪生产、防疫;万头以上猪场给予每万头100万元补助,引进种猪的给予每头500元补贴,在国家贴息2%的基础上增加至3%;金融方面,从乡村振兴投资基金中安排10亿元以上,设立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基金,重点支持大型猪场建设;保险方面,提高政策性生猪、种猪保险标准,育肥猪保额由600元/头、900元/头分别提高到900元/头、1200元/头,种猪保额由1000元/头提高到1500元/头;贷款方面,浙江省农信担保公司免收2019年8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的贷款担保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