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江苏-中国改革报看江苏,江苏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推进长三角地区美育协同提升机制 建设美丽新江苏

2019-12-24 10:17:21 来源: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共筑文化发展高地”。纲要中所指绿色美丽花园、文化高地,对生态环境和文化发展提出了双重要求。基于这一要求,应有效利用地理优势、自然资源、科教优势、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发展基础,积极推进建立长三角地区美育协同机制,通过自然美育、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互联网美育的立体式推进与统筹提升,促进江苏全民审美素养与能力提升,把美丽新江苏建设成为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中最璀璨的景致与文化明珠。

一、加强自然美育,助力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

自然美育指的是利用自然景致陶养性情、温润心灵、激励精神,以使人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长三角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不仅有着怡人的湖光山色、水乡文脉,也有绿色田园、古朴乡村,这些资源都成为自然美育的内容来源,为建设长三角绿色美丽大花园提供了足够的优势。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实施自然美育。

一是凸显江南水韵特色,做好“水美”文章。长三角水资源丰富,江河湖海俱全,上海有黄浦江横贯全城,江苏是一江两海,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滩涂,浙江有八大水系,安徽则有三大水系,三省一市有大小数千湖泊,形成了独特的“水韵”景观。江苏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海以及滩涂优势,纳入长三角自然景观保护开发与统一规划,并在长江、大运河、环太湖、里下河等景致与风光上做好特色文章,凸显滩涂芦苇、碧水白帆、江豚戏水的江苏水韵风格。

二是坚持“三化”原则,做好“岸绿”文章。江苏省委省政府在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绿色江苏建设的决定》,使林木覆盖率大大提升,2018年在国土绿化中大大推进“三化”: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使绿色景观成为绿色资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继续保持这一特色,利用如皋、沐阳等“花木之乡”优势培植适合江苏“三化”要求的特色树种,形成独特的江苏色彩。

三是充分发挥地理特质,做足“景好”文章。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规划基础上,发挥地理特质实行差异化打造,与上海十里洋场、浙江水之秀丽、安徽山之宏伟互相映衬,凸显江苏平原风景线广阔灿烂、绚丽多姿的独特景致。

二、聚力学校美育,培养既具审美力又具专业性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教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2015年12月,北师大、清华、南大、东大等140余家机构共同成立全国美育联盟;2019年4月,京津冀美育联盟成立;与此同时,一些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成立了长三角美术馆联盟等平台。应当考虑建立长三角地区学校美育联盟,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统筹科教文化资源,建立多元、立体、开放的长三角学校美育大格局,促进四地学生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大展身手。

一是成立联盟,制定章程与定期会议,纳入社会资源,实行长三角地区通票免费教育。江苏应充分发挥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公共艺术资源优势,将地域文化、地方发展需求充分融入,联合大学、中小学积极开发相应教育课程,免费提供给联盟成员,并藉此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共享师资,将社会艺术从业人员纳入长三角美育联盟。将社会艺术从业人员的公共艺术教育纳入个人从业记录,统一培训后以地域为单位,与各级各类学校结成联盟,强制性要求为学校提供公益服务,尤其要充分发挥老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艺术精品的作用,纳入学校艺术类通识课程。

三是打造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力的年度艺术盛典,如戏剧节、新年音乐会、双年展等,并在各城市设立分会场,实行“一城一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参与盛典,形成学校与产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协同创新。

四是尽快出台学校美育评价体系与质量标准,既要保持上海、浙江等城市的国际化、前瞻性质量要求,又要兼顾安徽等经济不发达城市与地区平衡发展,江苏则可以两者兼顾,坚持上海龙头作用,联手浙江互通标准,带领安徽特色发展。

三、加强社会美育,提升全社会公民审美素养与综合素质

社会美育指的是对全社会成员普遍实施的审美教育活动。建国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全社会公民审美素养与综合素质皆有较大提升,但仍未达到理想境地,社会供给的美育资源尚且不能满足审美需求。在笔者2019年上半年所做关于30-45岁成年人审美素养的调研中,77.8%的成年人无任何一项艺术技能,78%的成年人认为所在城市公共艺术教育的氛围不浓,100%的成年人愿意提升审美素养。基于这一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与熏陶作用,增强城市文化认同感。上个世纪20年代,蔡元培在旅欧期间即已关注到巴黎、柏林、佛罗伦萨等城市的规划建设问题,经过深入思考形成独特的城市美学美育思想。这一思想要求重视城市规划,明确提出城市美化的卫生与艺术原则,认为中国城市应以“花园城”作为美化方向。长三角自然环境优美,经济基础较好,人文素质较高,更应在全国引领“花园城”的打造。应将“花园城”打造纳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在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改造等项目中增加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元素。

二是在美丽乡村实施中纳入公共艺术元素,提升乡村发展品质。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农村旅游、现代农业充分结合起来,增加农村产业经济与文化旅游的附加值。如盐城大丰将麋鹿形象产品进行塑造开发,与麋鹿自然保护区经济、麋鹿产品、麋鹿风情小镇等各类产业进行融合开发,真正使乡村自然风光美、人文环境美、人民生活美三方面结合起来,打造长三角“既美又特”的美丽乡村。

三是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工程,提升人文环境。人文环境对社会美育的影响至为深远,除了安徽省较弱,长三角其他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均比较完善,为长三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2018年10月,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联合上海部分区县文化局、苏浙皖三省示范区文化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研究中心等共同发起建立长三角地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合作机制,目前已经产出多项成果。应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与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公共文化改革,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社会美育效能,切实提升长三角地区公民综合素养。

四、提升家庭美育,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家庭是美育中最易被忽略的单元,但却是最重要的美育场所。家庭美育又可称为生活美育,国际美学协会总执委刘悦笛指出,回归生活的美育才是更接地气的“大美育”,这意味着美育课堂不仅在美术馆、音乐厅,更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培养“生活的艺术家”的。长三角美育协同机制应充分重视家庭美育,形成良好家风家教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同时在社会治理中注重家庭教育成效的引导,以使两者互为作用,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一是树立正确的家庭美育观,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审美思维与审美习惯,不以艺术考证为目的。将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国传统节庆习俗、日常礼仪作为家庭美育的主要内容,以家庭协作为主鼓励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及创新氛围的培养,形成良好家风家教,使家庭与日常生活成为美育的主要载体。

二是协同相关部门制定长三角地区社区家庭美育考核指标,将家庭美育提升计划作为社区相应考核指标。利用政府采购社会机构进驻社区契机,要求将家庭美育纳入社会机构服务范围,提供专门场所以及相应活动计划,定期进行社区间交流互动,共同促进家庭美育在全社会形成氛围。

五、重视互联网美育,构建新时代美育创新格局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胡一峰教授指出,互联网时代的美育应该是一场全感官发动、全身心投入的沉浸式体验,需要整合网上网下美育资源,在中华美育精神指引下,结合当代中国人审美和人格完善内在需求,遵循美育规律,构建扎根时代生活的美育大格局。这一时代的到来为美育带来了无限发展契机,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文化娱乐相应分级机制尚未建立,互联网美育资源鱼龙混杂标准不一等。因而长三角地区美育协同机制应将互联网美育作为重要整治领域,充分整合资源,确立相应标准,将长三角地区互联网美育打造成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美育资源库。

一要实施美育资源准入与产出机制,加强互联网美育内容管控。目前互联网美育资源看似丰富,实则鱼目混珠,内容雷同且缺乏针对性。例如并未对成人美育与儿童美育进行区分,将大众美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同时也存在网络美育暴力等问题,一些不利于社会与青少年儿童的美育内容在新媒体流行,形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因而应对教育资源进行分级与准入管理,将互联网美育与文广事业紧密结合进行采编播一体化管理,并将长三角相应自然文化资源纳入网络美育内容,把好内容关。

二是创造互联网形式之美,使互联网本身成为美育之重要形式。形式之美包括互联网语言和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和利用浙江互联网强大的发展基础与平台,结合安徽的资源内容、江苏和上海的人才优势以及多元开放的国际化视野,大力发展数字化美育平台,打造长三角数字化美育资源库品牌,真正使长三角美育在经济、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作出独特贡献,同时使江苏在长三角一体化建设中作出应有的江苏贡献。

 

作者:李  骏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朱  云 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成果,项目号:JGLX19-071)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