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湖南-中国改革报看湖南,湖南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牢记殷殷嘱托 “守护好一江碧水”

湖南一手抓生态保护和治理,一手抓经济发展,双管齐下,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湖南作为

2019-12-20 09:32:35 来源:中国改革报 邢成敏 张移珍

 □ 本报记者 邢成敏

□ 张移珍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考察,再次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留下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嘱托。

一湖四水,绿意盎然。近年来,湖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关停转治保卫湘江

湘江,湖南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长江的一级支流。整个流域占了湖南全省40%的土地面积、60%的人口、80%的经济总额,也集中了全省80%的重金属污染。

守护好一江碧水,湘江环境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2013年8月,时任湖南省长的杜家毫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列为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提出实施三个“三年行动计划”,让母亲河休养生息、减轻负担,让一江碧水更好地造福湖南人民。

湘江污染源主要来自流域五大工矿企业集中区域:湘潭竹埠港、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娄底锡矿山、郴州三十六湾。

堵住污染源头,关键在于“关停转治”。对五大区域内的环保不达标企业,该关的坚决关,该停的马上停,该转的快转型,该治的彻底治。

枕靠湘江的株洲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昔日工业经济荣光,因严重污染已成为湘江之殇。

过去污染严重、布局分散的环湖沿江化工企业,通过统一规划,搬进绿色园区。岳阳石化、衡阳盐卤及精细化工、郴州宜章氟化工等重点化工产业,走上集群化绿色发展之路,项目签约不断。

湘江流域83个省级工业园区,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县以上城镇,建立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收集处理设施,目前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99.2%;湘江干流及一级支流禁养区内,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退出;严控河道采砂;全面整治“僵尸船”……曾经湘江重金属污染的源头,经过综合整治后,已经旧貌换新颜。

据统计,自2013年启动省“一号重点工程”以来,全省先后投入500多亿元,实施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整治项目3578个,关停涉重企业1182家,完成600余个重金属治理项目。

组合整改修复洞庭

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被称为“长江之肾”。

为保护这颗“长江之肾”,湖南省持续开展沟渠塘坝清淤、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河湖围网养殖清理、河湖沿岸垃圾清理、工业污染源排查整治五大行动,联动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沟渠清淤清污、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湿地生态修复的组合拳。

2018年,洞庭湖开展全面清理整治矮围网围攻坚战,历时6个月铲除了湖上的最大痼疾,恢复洞庭湖水域、滩涂和湖州本来面貌。此外,洞庭湖禁养区实现全面退养;湖区4.3万公里沟渠、2.4万口塘坝完成清淤疏浚;湖区全面禁止采砂、758处非法砂石码头全面关停。

自2015年以来,洞庭湖水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湖体总磷浓度持续降低。2019年1月~10月,洞庭湖湖体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11个考核断面均为Ⅳ类水质,总磷下降为0.064毫克/升,同比下降7.2%,湖区水质明显好转。

“行百里者半九十。”河湖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湖南省印发的《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突出推进洞庭湖生态环境十大重点领域和九大重点区域整治,力争到2020年湖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通过长期的努力和坚持,湖南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湖湘人民正深刻感受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湖南省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19年上半年,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6%,较上年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郴州、湘西和张家界3个市州所在城市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年均值。

守护一江碧水,关停、搬迁涉污企业不可避免,但并没有影响经济的发展。2018年,湖南省GDP3.64万亿元,工业废水排放量3.27亿吨,工业废水中COD2.19万吨,工业废气排放量11,654.70亿立方米,354个省级监测断面Ⅰ类~Ⅲ类水质占94.5%,二级空气环境质量城市5个,占35.7%,空气质量优良率85.4%。

湖南一手抓生态保护和治理,一手抓经济发展,双管齐下,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彰显湖南作为,贡献湖南力量。

(本文刊登于2019年12月20日中国改革报第1版头条页)

[责任编辑:何朝晖]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