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脸”观展 畅谈新闻人幸福感

2019-12-06 20:27:35 来源:本网专稿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实习记者 安宁

要说中国收视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新闻栏目,非《新闻联播》莫属。自1978年1月1日开播以来,以客观、生动、丰富的纪实手段记录了国家的腾飞和进步,如同一部历史教科书。

12月2日,正在北京展览馆展出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依旧观者如织,康辉、李修平、贺红梅、欧阳夏丹等央视新闻中心播音部20余人也在其中。

成就展上纪录1950年的一块展板,让这些播音主持出身的新闻人驻足停留。那一年,《首都报纸摘要》(后更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现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听众最多的广播栏目。“在展板上,我们看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一代播音员齐越、潘捷老师录制节目的黑白照片。他们当时那么年轻,已经参与到了国家初创时的工作了。”同行的《朝闻天下》“90后”主播王音棋不禁感慨。

“从199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这期间很多大事,我们都参与报道过。展厅的很多屏幕上,也看到了我们同事的影像,听到了他们的声音。”《新闻联播》主持人康辉告诉记者,新闻工作者最幸福的一点,就是可以和国家发展中的很多重要时刻有最直接的交集,成为亲历者、见证者和记录者。

说起“新闻人的幸福感”,同行的《新闻直播间》主持人纳森接过“话匣子”。他回忆起2012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特别调查节目“幸福是什么”。“我们走基层的记者分赴各地采访了包括城市白领、乡村农民、科研专家、企业工人在内的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提的问题都是‘你幸福吗?’”

一个特别的契机,有人反过来采访纳森“你幸福吗?”“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别人获得快乐,自己也感到快乐的时候,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做的就是自己特别热爱的事业,把中国的形象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真实地向世界传播。”这是纳森给出的答案。

抛开新闻人的身份,经历过“票证时代”的纳森,在穿越展览70年时光隧道时,回忆起童年时的生活场景。“我们小时候,买粮食都需要粮票,一个星期才能吃一两次细粮(白面和大米);油也是按量供应的,一个人每月二两油。短短几十年里有这么大变化,有力证明这个国家真的取得了长足发展。”

时代的大发展,无声地润泽着老百姓的“小日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永无止境。”在康辉看来,这个时代赋予国人一种敢拼敢闯的劲头——只要努力,梦想就一定可以实现。“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和平的国度,没有这样一个可以去奋进的时代,我们可能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目标,又何谈幸福?这是我作为一个个体走进展厅最强烈感受。”

站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展板前,康辉跟记者聊起自己赴香港作现场报道的经历。“那一刻,对‘国家’和‘尊严’的理解会特别不一样。国家是以张开怀抱的姿态,把所有儿女都拥进怀里,提供最大的保护,让每一个儿女在母亲的怀抱里享有尊严。这种尊严意味着,不需要看别人的眼色、忍受不公平的待遇。”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更为打造“新型全球化”开出了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内的一揽子“中国良方”。“如今,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正外溢效应日益凸显,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持续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好声音。”纳森语气坚定地说。

“央视新闻表达的形式越来越年轻化,该高大上的时候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的时候也绝不端架子。”当日,前来参观展览的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的李庆庆告诉记者,她与同学平时会经常收看《新闻联播》,还特别喜欢看央视新闻微博发布的康辉的Vlog(视频日志)。

在被记者问及前段时间Vlog火上热搜的感受,康辉的回应不失冷静,“不管是大屏还是小屏,我们做的事情没有变化,都是要把党的声音和国家发展进步的信息传递给大家,只是通过不同渠道在不同平台以不同形式来展现。”

参观结束后,王音棋坦言,展览中有几十年的时间维度,都是自己不曾经历过的,还想从头到尾再细细看一遍。“作为新时代的记录者,我们这一代人要考虑的是,如何接好这一棒,对自己所记录的每一件事负责任。”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