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杨邵灵 报道
2019年,龙华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工作部署,狠抓污染防治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团结奋战,攻坚克难,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观澜河企坪断面稳定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24条支流实现“不黑不臭”。108个小微黑臭水体完成整治后,将实现全面消黑,告别全区黑臭时代,进入水生态环境新时代。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之年,也是全市水污染治理巩固提升年,为进一步巩固提升水污染治理成效,龙华区制定了三个1+N方案,实施河道生态补水,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全面实现“巩固”“管理”“提升”。
“巩固”——制定了《深圳市龙华区2020年水污染治理长制久清1+8工作方案》,细分为1个总方案和8个子方案。方案明确,2020年,深入推进“十个全覆盖”(雨污分流管网、正本清源改造、污水处理效能品质提升、暗涵整治、排水专业化管理、“散乱污”企业监管、点源面源污染防治、水生态环境修复、智慧流域管控体系、碧道重点项目建设全覆盖),攻坚“八大行动”,全面启动碧道建设,推动工程治水向生态活水、产业兴水、市民乐水转型升级,促进治水治产治城相融合、生活生产生态相协调。到2020年底前,观澜河企坪断面及其14条一级支流及2条跨界支流达到地表水V类。建成覆盖全区域的雨污分流管网系统,按照市考核要求开展碧道建设,打造“一区一示范”美丽河流典范,全面推进排水管理进小区,推动全区水环境从旱季达标到旱季、雨季全天候达标转变,实现长制久清、水清岸美。
“管理”——制定了《深圳市龙华区排水精细化管理1+10工作方案》,狠抓排水精细化管理。创新“三化三制”,“三化”:污水管网“片区化”,以厂的服务范围划分片区,对排水户和排水设施进行统一调度管理。雨水管网“流域化”,以河为单位,将雨水管渠划分为若干“大流域”,强化雨水管渠治理。以雨水排口为单元,划分“小流域”管理单元,进行定点维护管养。日常管理“网格化”,按照“网格划分、网格普查、网格监督、网格管理”的原则,建立龙华排水公司、街道、社区和物业管理“四位一体”的监管机制。“三制”:实施“备案制”,全区排水户全部勘察备案。发布“动水令”,建立“一井双岗”,新增排水管网接驳的,必须经龙华排水公司审核备案及监督指导。推行“门前包干制”,计划由各街道与沿线商铺签订排水“门前包干责任书”,严禁乱排污。
制定了《深圳市龙华区小型水库标准化1+4工作方案》,以“基础管理规范化、运行管理精细化、安全管理常态化、信息管理智慧化”4大模块,24项举措着力打造职责明确、机制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监管有力的龙华区小型水库运行新局面。
“提升”——全面启动黑臭水体生态补水计划。目前,樟坑径河、横坑仔河和丹坑水等河道通过黑臭水体生态补水管道建设工程(一期)正在推进补水工程建设。2020年启动黑臭水体生态补水管道建设工程(二期),油松河等其他支流河道补水工程正在进行补水工程可研编制。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龙华区将实现辖区所有河道生态补水全覆盖。
全面启动碧道建设,打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坚持治水、治产、治城、治库相结合的原则,以碧道建设成果展现治水成效,促进城市功能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综合环境竞争力。2020年底前完成1.3公里观澜河碧道示范点建设,启动30公里支流碧道建设。
2020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考核年,全区上下要紧紧抓住“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坚定信心和决心,采取有力举措,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