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用法治划分“边界线”、定好“基本面”、织密“守护网”、架起“连心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浙江省湖州市自2018年被列入浙江法治营商环境试点以来,坚持将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融合,用法治划分“边界线”、定好“基本面”、织密“守护网”、架起“连心桥”,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今年以来,湖州市新登记设立市场主体52,350户,同比增长20.1%,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34个,同比增长17.6%,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51个;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强劲,工业投资、税收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提高39.3%、14.4%、10.3%,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在今年4月和8月浙江省组织的两次营商环境评价中,湖州在全省11个设区市中分别获第3名和第1名。
用法治划分“边界线”
厘清规范政府与市场行为边界
规范政商交往“边界线”。推动形成透明、法治、公正、高效的商业生态,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形成了极具湖州特色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行为指南十六条》,为政商交往树立了准则、指引了方向。特别是推动新一轮“311”领航计划,完成17位市领导与99位新生代企业家的结对帮带。今年以来,组织师生见面会13场,构建了亲商重商、交往有道的良好环境。
规范市场准入“边界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8年版)》,按照“全国一张清单”管理建立信息公开机制,明确清单事项的管理权限、审批流程、办理条件等信息,并开展首轮清单事项执行情况大检查,确保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稳妥有序实施。
规范企业退出“边界线”。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出台《关于规范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规范破产案件简化审理程序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规范“执转破”路径及简化审理程序,严格区分民营企业合法财产与违法所得、正常融资与非法集资、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等界限,助力企业逆境突围。近3年来,湖州全市审结破产案件114件,盘活企业存量资产76.91亿元,释放土地资源4104.86亩,协助安置职工4832人。特别是浙江安吉同泰皮革有限公司执行转破产清算案入选最高法院首次发布的“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破产案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大典型案例”,10余起破产案件入选浙江省法院系统年度破产审判十大典型案例。
用法治定好“基本面”
建立公平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
定好全民自觉的“基本面”。推动公平统一、透明高效的市场监管制度,强化省政府数字化转型“8+13”重点项目信用监管应用试点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开通市区县一体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面覆盖企业等五大主体、劳动用工等20个领域,创新分级分类差别化监管制度,对信用状况良好的市场主体实施开辟绿色通道、降低监管频次等激励措施,促使企业自觉守信。湖州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中的排名提升至第16位,首推“信易批”“信易贷”等惠企产品,“遵纪守法办企业,诚实守信搞经营”的氛围基本形成。
定好行业自律的“基本面”。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对接国际贸易需求,湖州设立全省第三家知识产权法庭巡回审判庭,创建2个省级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站(点),并围绕特色产业,组建南浔电梯、安吉竹纤维、吴兴智能装备知识产权联盟,推进长兴物流装备、德清地理信息知识产权联盟组建,加快实现“一县(区)一联盟”,形成全覆盖维权矩阵。今年以来,侦破侵犯企业利益经济犯罪案件34起,特别是查处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侵犯艾默生品牌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荣获“全国2019年度知识产权保护十佳案例”。
定好社会自治的“基本面”。为提升企业和企业家的安全感,推广应用新时代“枫桥经验”和“余村模式”,进一步推动长兴县社会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试点建设,并率先将试点红利辐射全市,推动实现社会平安和谐、自主自治。形成“多元合一、一员多用”全科网格,划分“全科网络”2512个,配备专职网格员1666名,每月走访巡查重点人员、重点单位场所比例达100%,筑牢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湖州获评“平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平安建设“十二连冠”,夺取“平安金鼎”,平安指数连续7次居全省第一。
用法治织密“守护网”
保护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
形成“政策红利网”。为增强企业家创新创业信心,全领域、多维度加强企业家合法权益保护,湖州制定出台30余项政策文件,逐步构建形成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如印发《湖州市开展涉政府产权纠纷问题专项治理行动的实施方案》,集中解决一批政企产权纠纷问题,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构建亲清新型税企关系评价操作实施办法》,今年以来为企业减轻负担68亿元。
形成“企业守护网”。坚持实施包容性审慎监管,营造包容支持创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创新实施“首违慎罚”机制,出台《关于执行中对正常生产经营企业基本账户慎用冻结措施的通知》,明确对生产经营正常、一时资金困难的企业慎用强制措施,多用动态查封,为企业重整盘活创造有利条件。在上市公司尤夫股份金融合同纠纷中开展柔性司法,让困境企业化危为机,实现年度产值36亿元、税收1.5亿元。
形成“规范交易网”。围绕破除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制度改革,创新实施4项制度,建成平台层级、交易规则、服务规范和行政监督“四统一”的集中监管“湖州模式”,基本形成全市域全领域全流程系统贯通、信息共享的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体系。建立“2+X”联合执法检查机制,严打“五大行业”“五类主体”“五种情形”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净化了招投标市场。同时推广评定分离、远程(异地)开评标、投标保证金电子保单等利企措施,有效降低了围标串标、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不良现象行为发生率。今年以来否决投标91家,发现串标等违法案件15件,电子化交易率上升至67.66%,为企业节省资金1.97亿元。
用法治架起“连心桥”
全力打造优质高效涉企服务体系
搭建“政企信息桥”。营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给市场主体以稳定的预期,创新“政务公开+营商环境”企业服务品牌,打造“涉企政策云平台”,梳理形成减税降费、科技创新、招商引资、高效审批、金融支持、精准帮扶、人才培养等7类涉企政策集群,让政府精准送、企业便捷查,目前已推送涉企政策121条,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在全省率先出台《湖州市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程序规定》,通过制度创新让企业家参与到涉企政策制定的每个流程,真正让涉企政策精准体现和服务企业及市场的需求。湖州本届市领导牵头“开门听建议”26场,邀请企业家等社会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议345人次。
搭建“司企服务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组合推出了民营企业法治体检、“一带一路”法律服务、“法律进民企”法治宣传等司法行政“十大套餐”。今年以来,湖州全市开展企业法治体检3497家,为受检企业解决法律问题2169个,建立中小微企业法治健康档案1112家,开展法律风险防范宣讲1059场,编发《法律服务营商环境典型案例》《企业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指导手册》4000套。
搭建“银企对接桥”。为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创新搭建“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三大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有效化解企业“两链”风险。其中,“绿贷通”将全市35家银行322款产品摆上网打造“信贷超市”,创建“银行抢单”“限时服务”“上门服务”机制。今年以来,帮助9895例企银实现对接,授信金额达826.4亿元。
搭建“企企沟通桥”。畅通企业维权渠道,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最多跑一地”机制,在全省率先建成区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形成“调解组织八类进驻”“三调对接”“一体化联动”“一站式”工作格局。出台《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行政调解工作规则》《健全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在全国率先建成市县两级行政争议调解中心,打造行政调解“湖州模式”。今年以来,成功调解涉企纠纷1967起,调解成功率在98.6%以上。
(本文由湖州市发展改革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