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凭票购粮到端牢中国饭碗

2019-11-22 19:10:57 来源:本网专稿 

——从70周年大型成就展解码中国农业发展奇迹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一碗米,连着天下粮仓,关系国计民生。自古以来,粮食就被看作“政之本务”,粮食储备被认为是“天下之大命”。如今,“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已不再是诗意的夸张,而是鲜活的事实。

“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按照年代线性逻辑布展,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唤醒记忆深处的共鸣。前来参观的向女士跟记者娓娓讲述了跨越80年维度的四代人和“中国饭碗”的故事。

向爷爷生于1933年,那时候兵连祸结、动荡不安,小时候经常吃不上饭,为了果腹,吃过树皮、草根、黏土,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上一顿香喷喷的白米饭。“爷爷在世时,总能听到他感慨,‘在旧社会,老百姓吃上饭可真难。’”向女士回忆说。

向爸爸生于1957年,年轻时“有饭吃”但“只能吃半饱”。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粮食产不足需,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凭票购粮。“听父亲说,小时候跟爷爷一起买米,爷爷总把粮票当宝贝一样收进贴身衣兜里,唯恐弄丢了。”

“我是‘80后’,在我的记忆里,‘吃得饱’从来不是问题。”向女士跟记者聊起今年5岁的儿子,“他们这一代更是生逢盛世,从小衣食无忧。”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11,318万吨;1978年,粮食产量30,477万吨;2000年,粮食产量46,218万吨;2018年,粮食产量65,789万吨。中国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沉重的历史课题摆在了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面前——如何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为了缓解全国粮食严重紧缺等造成的产需矛盾、供需矛盾,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城乡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等票证。1955年,通用粮票开始在全国发行。在“票证时代”,吃饭要粮票、穿衣要布票、洗衣要肥皂票、烧火要煤票,买电器要购买证,最困难时连买火柴也要票。

票证背后是短缺。通过总结农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1958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农作物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土(深耕,改良土壤)、肥(增加肥料和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防治病虫害)、工(工具改革)、管(田间管理),并于次年写进党的正式文件。“八字宪法”在当时促进了农业稳产,对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受制于时代条件,虽然历经30年艰难探索,中国人的饭碗问题始终未能真正解决,全国还有2.5亿人吃不饱肚子。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按下红手印,实行包产到户。

在他们按下红手印后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原则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我们的一切政策是否符合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就是要看这种政策能否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我国农村体制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粮食供给能力大幅提升的同时,收储制度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1990年9月,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对搞好丰歉调剂、解决主产区农民卖粮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和粮价基本稳定。

1993年2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增强粮食企业活力,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进一步向粮食商品化、经营市场化方向推进。从此,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结束,伴随城乡居民近40年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1996年,我国粮食产量站上了万亿斤高点。国务院发布白皮书,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完全有能力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

根据今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白皮书,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记得小时候,买粮只能拿着口袋去粮店。如今,粮油产品品种齐全、琳琅满目,网购快递送粮上门更是方便快捷。”向女士说。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三大经济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供给结构不断优化,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放眼全球,至今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中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致力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的襟怀和担当!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