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基于河北灵寿县营商环境现状与做法的思考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19-11-21


随着经济全球化,营商环境优劣与世界资本流向和经济发展快慢呈现同向和正比,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近期笔者围绕河北省灵寿县营商环境现状展开调研,通过实地走访、多方座谈等方式,总结经验、梳理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开展“多证合一”改革

以“减证”促进“简政”

河北省灵寿县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开展专项行动,改善政务服务。提高效率,开展企业开办专项行动。企业开办时间由省级5个工作日压缩至2.5个工作日,资料齐全的实现即来即办或最多1天办结。同时,依托省经济户籍管理系统,推行企业登记注销“一网”服务,实现企业注销便利化。优化服务,开展办事便利化专项行动。对政务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合理划分区域,科学设置窗口,建设智能叫号系统、引导系统,软硬件全面升级,推行服务窗口“无休日”及“一章多枚”管理制度,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便利,提升工作效率。

对标时限要求,优化审批流程。全面梳理政务服务事项清单,组织全县37个部门梳理全县政务服务事项665项,公布实施第一批“最多跑一次”事项309项(含子项);梳理审批事项158项,对49项整体进行了流程优化,占总事项的31.4%。总体压缩审批时限53%,单个项目最高压缩时限达90%。推进行政审批“一门办理”,组织县直37个部门入驻政务大厅,群众和企业办事实现“一号申请”,使行政审批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深化多项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开展“多证合一”改革,以“减证”促进“简政”,凡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种证照一律整合到营业执照上,降低市场主体准入的制度性成本;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按照国家规定的“直接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准入服务”四种方式,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推行“不见面审批”改革,按照“综合受理、分类审批、综合制证”原则,在政务大厅设立行政审批综合受理区、综合制证区、综合审批区,推行受审分离不见面审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设置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实现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四统一”,审批时间压缩至70个工作日以内。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做好信息归集。设立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办公室,依托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委托公司建立信源单位信用目录,完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目录;加强信用网站“信用灵寿”建设,及时更新双公示信息和信用相关各类信息;推行电子证照,完善电子证照库信息,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放管服”水平有待提升

优化氛围不浓

“放管服”水平有待提升。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还比较繁杂,不能按照承诺的办理期限予以办结,企业重复跑路办事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审批权下放后,基层设备、人员、技术欠缺,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时间拖得更长,效率低下;一些已进驻的单位存在“人进事不进、事进权不进”的问题,由于授权不到位,运行不规范,很多涉及国土、住建、环保等部门的事项仍存在“两头办理”现象。

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中小企业最大的需求和困难仍是融资问题,主要为融资机制不够灵活,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贷款的担保抵押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银行对抵押担保物要求较高,主要以土地、厂房抵押为主。涉农企业无法将农业资源进行评估、融资贷款,多以自筹或民间借贷为主;市场主体管理不够规范,重点表现在民营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不清晰,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规范经营不重视,存在账务不健全、纳税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要素保障相对滞后。工业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电、气等要素保障还相对滞后,“项目等土地”的情况较为普遍,很多项目引进签约后才去落实用地指标,如河北康泰塑胶有限公司2014年确定进驻灵寿经济开发区,2018年才正式投产,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落实项目用地;环保一刀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部分企业反映即使已经对环保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但在生产过程中还是经常被限产或停产,“产半年、歇半年”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

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氛围不浓。调研发现,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相比,干部群众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认识有限,工作停留在开会、发文件上。此外,一些企业负责人、基层干部反映,有的部门、干部还存在不作为现象,怕担责任、怕冒风险,不愿积极主动开展涉企工作。

着力破解要素制约

提升行政效能

围绕行政效能提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审批服务方式,科学细化审批标准,压减自由裁量权,完善适用规则,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充实基层审批力量,优化提升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一站式”功能,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加快推进政务信息联通共用,健全部门联办机制;实行企业投资项目“多评合一”、并联审批,提高网上办事精细化水平,把实体大厅、网上平台、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等结合起来,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理效率。

着力破解要素制约,全面激发市场活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方便企业获得信贷,健全完善评估、征信、担保、信用体系,不断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服务水平,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用;推动金融产品创新,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循环贷”等工作,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做好信贷投入的基础性工作,完善财务制度,提升信用等级,实现全方位融资。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从严配置土地指标,严把项目审核关,严防圈地占地现象;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及时清理、依法收回闲置土地,调拨给急需用地的企业;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动态调整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加强对水、电、气、暖等行业的价格监管,切实为企业减负。

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厘清监管职责,明确监管责任;充实一线执法力量,规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行为,提高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关系市场秩序安全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依法惩处强行供料、强揽工程、阻挠项目建设和制假售假、短斤缺两、偷税漏税、欺行霸市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创设诚信规范的市场环境。

强化宣传督导,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刻认识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意义,增强抓好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不作为、慢作为及“吃拿卡要”等行为要及时曝光,切实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都是营商环境、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

□王吕(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办公厅挂职干部)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