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北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网>

河北任县:从“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

来源:中国改革报作者:时间:2019-11-15

全力破解农村生活垃圾分类难题,基本实现“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过程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目标

□本报记者 兰云

许多城市都难以推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在河北省任县一些农村已经实行一年多了,村民们对生活垃圾早已形成分类处理的习惯。运行一年来,乡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化、收集分类化、过程无害化、处理资源化”的目标。由于成效明显,今年8月30日,河北省住建厅将其确定为全省唯一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

图为:可堆肥垃圾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桶

四个小桶分类处置

近日,记者在任县小屯村看到,村内街巷干净整洁、绿树成荫,进入农户庭院,一黄一绿两个分类垃圾桶分外醒目,瓜棚李下,一片清新。不远处,收集垃圾的车上传来顺口溜“收垃圾的过来了,全体村民出来看,大街有了收购站,三轮车大街停,车上放着四个桶……齐心协力搞卫生,垃圾分类要记清,国家政策搞得好,改善环境是法宝,希望大家配合好,乡村美丽又环保……”听到小喇叭播放,村民们就会把自家分好类的垃圾送出来。

县政府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告诉记者,为了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管理难、清运难、处置难”问题,县委、县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过程中,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选择了40个村作为试点,计划用两年时间将全县195个行政村全部覆盖。这是该县在改厕、禁煤、美化村容村貌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的成效。

据介绍,在推进实施过程中,任县探索推行了“双四分”工作法。第一个“四分”是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可堆肥垃圾、不可堆肥垃圾、有毒有害垃圾;第二个“四分”是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转、分类处理”的全链条分类模式。

图为:任县整洁的街头随处可见环境保护宣传标语

该方案确定后,相关部门通过集中、分散、实地讲解等多种方式,走进家庭对农民进行培训,讲解垃圾分类处理的重要意义和操作方式,同时深入到学校,对中小学生进行专门培训,并以家庭为单位,为每户发放了两个小桶,由农户从源头上进行分类。

目前,县里投入500余万元,为40个村购买了7辆垃圾分类压缩车、40,000多个户分类桶、269辆电动垃圾运装车,并在每辆车上配备了“1把扫帚、1台称、1个夹子、4个桶”,这一标配,成为任县农村中的一景。

那么,这“一台称”有什么作用?据介绍,为了使农户对垃圾分类更积极,保洁员对农户家的可回收物以高于农村废品收购价格进行称重收购,然后再由垃圾中转站对保洁员进行差价补贴。通过“一台称”,同时调动了农户与保洁员的积极性。

图为:垃圾分类回收车

过程控制末端利用

为了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公司来运营。在具体实践中,通过源头分类、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全链条式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在政府和第三方公司的指导下,村民在家中将生活垃圾科学分类。与传统方式比较,垃圾数量也减少了很多。

在垃圾收集环节,保洁员每天早晚两次上门,农户把分好类的垃圾投放到垃圾车上具有明显标识的4个垃圾桶内,此过程确保垃圾不落地;然后由第三方公司针对不同垃圾,分类运走,有效减少了二次污染。

“末端处理”是整个分类垃圾链条中的重点环节。县住建局局长耿卫平介绍,在末端处理方式上,对于分类数量中较多的可堆肥垃圾,由环卫公司统一收集转运至堆肥场进行高温堆肥处理,形成的肥料提供给农户使用;不可堆肥垃圾经过压缩处理后,外运至垃圾焚烧电厂或国土部门指定的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处置。

目前,任县已建成3个堆肥处置中心,日处理生活垃圾2.5吨。此外,正在谋划建设占地50亩的生活垃圾堆肥场,建成后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目标。

图为:垃圾分类处理宣传栏

长效运行多元共治

推行垃圾分类,关键在于科学管理,并形成长效机制。为此,任县建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县住建局牵头抓总,专业公司运营管理,有关乡镇配合推进的责任体系,同时出台了“专项实施方案、绩效考核办法、三年作战计划等”多项文件,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予以规范。

为了确保工作有序衔接,任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共治的监管体系。县级层面,成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协调服务中心”,对第三方公司和试点村垃圾分类工作定期巡查;在乡镇层面,由乡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办公室对所属行政村开展日常检查;在村级层面,由村班子成员划片包户,建立街长制、巷长制,对工作进行日常化指导监管。

如今,在任县,最难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从过去的“要我分类”变为现在的“我要分类”。分类中的“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衔接紧密,使整个系统形成闭环,一套完整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已经初步建成。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