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业摇篮欲向卓越全球城市逆袭

2019-11-14 16:46:06 来源:本网专稿 

探路“大都市病”解决方案,上海将生态环保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通过锚固城市生态基底力促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实现高端产业聚集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雷茂盛

在近现代都堪称时尚洋气的“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速度与激情式发展,在经济、金融、科技等硬核实力加持下,于2018年1月4日发布了“上海2035”,规划了自己的诗和远方,即到2035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

这个引起公众热议并被持续刷屏的“上海2035”,就是酝酿5年之久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

与170多年前被迫打开国门、通商互市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全球化不同,21世纪的上海,此番主动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议题和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发展。

作为国内首个“全球城市”的探路者和先行者,上海此举,旨在为应对世界城市化困境、特别是“大都市病”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中国方案”。

除了总目标,“上海2035”还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维度,提出3个分目标:全面建成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为此,上海从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入手破题,将生态环境要求作为城市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通过锚固城市生态基底,力促新旧动能转换,从而实现高端产业聚集。

打造黄浦江两岸世界级滨水区域、出台构建全社会责任体系的全过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滚动实施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苏州河水体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上海自此踏上追逐诗和远方之旅。

曾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工业化、后工业化时期的黄浦江,其滨江工业岸线如今变成了什么模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实施4个月后,上海市民干、湿垃圾“拎得清”了吗?曾是上海惟一郊县的崇明岛,离世界级生态岛还有多远?

日前,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团一行奔赴上海,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度采访。

工业烙印融入文化气质

向世界级滨水区华丽转身

曾经,提起上海,无一例外必提外滩的“万国博物馆”、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东方明珠塔,以及世博会中国馆那号称“东方之冠”的中国红。

如果说外滩与陆家嘴的高颜值,成就了上海的魔幻现代化国际“范儿”,而浦江两岸其他滨江工业岸线,则成为这座全国最大工业城市难以忘却的独特记忆。

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上海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曾有过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伴随机器轰鸣声远去,许多曾风光无限的工厂和企业也渐次消失。

那时,沿着工厂、码头林立的浦江两岸,遍布废弃的厂房和围墙,天晴是阵阵飞沙走石,下雨则道路泥泞不堪。

与世博后滩、浦东前滩隔江相望的徐汇滨江岸线即为其中之一。

作为新中国产业变迁的缩影,徐汇滨江岸线集“铁、煤、砂、油”的大工业厂区于一体,上海最大的水泥厂、最早的机场、最早的水陆联运煤炭码头等都曾在这里留下印痕。因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以至于很多人不知其存在。

2010年,徐汇滨江岸线抓住世博机遇,力推从传统工业岸线向生活岸线转型。在这一场场大变脸中,运煤传送带变成空中步道,码头上巨大的煤漏斗变成美术馆走廊……众多工业遗存实现了向创意时尚地标华丽转身。

在此基础上,徐汇区开启新一轮产业转型与城市更新。对标伦敦南岸、巴黎左岸,将徐汇滨江岸线取名为西岸,重点推动“一港一谷一城”,即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

如今,徐汇滨江岸线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被誉为“上海最美跑步胜地”。

实现逆袭的不仅是西岸。受益生态修复、以宝钢闻名的宝山区,从曾经钢花四溅的钢铁重镇,转型成为以邮轮经济和智能智造为特色的现代化滨江新区;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再到“创新杨浦”,上海最大的工业区杨浦,也抖落满身铁锈变脸创客梦工场。

据上海市住建委浦江开发协调处副处长赵炅介绍,早在2002年,上海就正式布局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确定了黄浦江两岸从生产型向生态、生活和综合服务型转换。通过动迁企业、新建绿地、新增亲水岸线等措施,在同步推进地区功能开发和产业转型的同时,逐步将工作重心聚焦到公共空间上来。

2015年,黄浦江两岸范围内生产功能逐步向外转移,动迁单位约3400家,为高端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

2016年,上海围绕“两岸开发,不是大开发,而是大开放”的理念,将原有的工业烙印融入其文化气质之中,努力把黄浦江两岸建设成为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间。

历经多年努力,累计投入约百亿元,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公共空间,于2017年12月31日正式全线贯通,并向市民开放。

到2020年,黄浦江两岸将按照“迈向世界级滨水公共开发空间”的愿景,打造“可漫步、可阅读、有温度”的魅力水岸空间。

垃圾处理前后端成闭环

向卓越全球城市对标看齐

对标卓越全球城市生活方式,今年夏天魔都又率先掀起了一场新时尚运动。

今年7月1日,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新政”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

《条例》的实施在全国引发一股垃圾分类热潮,垃圾分类的概念在持续热议、全网刷屏中逐渐深入人心,全国多城特别是46个重点示范城市积极响应,上海新政在垃圾分类史上被赋予里程碑式的意义。

据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总工程师朱心军透露,自“新政”实施以来,分类实效提升程度与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皆远超预期。全市1.2万余个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到目前的80%。同时,上海进入末端的垃圾种类、产量合理化特性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截至9月底,上海市可回收物回收量已达到每天5600吨,较2018年增加了5倍;湿垃圾分出量达到每天9009吨,较2018年底增长130%;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每天15,275吨,相比2018年底减少26%。

这一成绩单背后,是领导重视、聚焦重点、全程管控、制度保障的力量推动。

“上海把垃圾分类作为推动上海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全力推进垃圾分类。体现在主要领导亲自抓、四套班子合力抓、合纵连横系统抓。”朱心军介绍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多次深入现场,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全程体系建设。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也反复强调:“加快提升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在上海当下远比建几幢楼重要得多。”目前,全市建立了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市、区、街(镇)、村(居)”四级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机制。

众所周知,垃圾分类涉及管理链条长,协调难度大,为此,上海坚持统筹兼顾,前中末端齐推进,努力构建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

在前端增强社会认同度。扎实开展社会宣传、全面推动社会动员、积极营造浓厚氛围,上海市教委还将垃圾分类知识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全市中小学“开学第一课”。

在中端完善设施适配度。全面规范生活垃圾各环节标识和作业管理,落实分类驳运责任,坚决杜绝混装混运。建成湿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等分类清晰的生活垃圾清运系统,完善水上集运系统,集运能力达到1.8万吨/日。改造中转设施,重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系统,初步形成“两网融合”点、站、场回收利用体系。

在末端加大投入保障度。初步统计,上海垃圾分类总投入累计达到200亿元,其中,前端分拣、运输体系投入40亿元,末端设施建设投入160亿元。

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上海注重依法治理,强化托底保障,通过开门立法求共识、加强考核重实效、严格执法动真格等一系列措施,确保长效管理。每月对各区、各街镇垃圾分类容器配置、社区宣传、分类驳运、自我检查、品质抽查等相关指标进行抽查和评估,建立对各区、各街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满意度测评制度,有关结果在报刊等媒体上予以公布,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

按照“强制分类”要求,上海城管执法部门积极动员,仅今年7月1日~20日,上海城管执法部门针对生活垃圾违法违规行为,共教育劝阻相对人9670起,责令当场或限期整改6436起。

生态立岛强化产业支撑

向世界级生态岛目标冲刺

采访团一行踏上素有“东海瀛洲,长江门户”之称的崇明岛,满眼皆是成片的芦苇,在秋阳映照下随风摇摆。

“崇明以上海1/5的陆域面积,贡献了全市自产农产品的1/3,可以说,上海的风、上海的水、上海的空气都和崇明有关。”崇明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召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称。

据了解,位于万里长江入海口与东南沿海大通道交汇处的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和中国第三大岛,是上海重要的生态屏障。

生态也是崇明最大的财富。早在本世纪初,上海就提出崇明生态岛建设理念。2016年9月,上海又提出举全市之力支持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

为此,崇明始终坚持生态立岛的总原则、总目标,努力把崇明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

在滚动实施3年行动计划的同时,崇明突出规划引领、严守生态底线。并率先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创新设立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生态系统、绿色人居环境、绿色产业体系、绿色生活方式等5大类25项核心指标,明确做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农林废弃物处理“三个全覆盖”。

在强化产业支撑上,崇明始终坚持发展符合生态岛定位的高能级、高质量产业,通过科学布局生态产业体系,持续提升生态产业品质。一是聚焦打响崇明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逐步实现“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不上岛”,全力打响“两无化”特色品牌。二是以承接2021年中国花博会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大力促进花卉产业与旅游、会展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海上花岛,推动花卉产业成为世界级生态岛的有力产业支撑。三是加快绿色制造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海岛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严格落实产业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红榜企业制度实施办法,加快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发展;积极引导船海产业高端制造、研发设计及生产性服务类企业集聚发展,打造我国海工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重要载体。

通过大力推进“+生态”“生态+”战略,生态立岛已融入崇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崇明也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太平洋西岸难得的净土”。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