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奋进谱新篇

2019-11-12 11:08:55 来源:本网专稿 

——四川达州市大竹县县域经济发展纪实

□ 程一凡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凌晨

时值初冬,在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A区,标准化厂房项目一期建设依旧热火朝天进行着。数个塔吊往来运送着建筑材料,一栋栋标准化厂房拔地而起。未来,这里面向全国积极招引机械、电子信息和相关配套产业项目,大竹县——一个崭新的机械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正在川东渝北强势崛起。

深入实施“1256”战略布局,突出“区域协同、转型升级、城市提质、乡村振兴”四项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奋力开启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建设新征程,为达州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贡献力量。这正是大竹响应省委、市委号召,倾力书写的“大竹答卷”。

2018年,大竹县GDP突破340亿元,跻身2018年中国西部百强县第50位,较2010年上升33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脱贫攻坚先进县、“三农”工作先进县,“双靠近三融合”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经验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跻身2019年度省级100个重大项目,连续5年获全市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坚持一个定位

魅力竹城绽放川东渝北

如今,漫步在竹城大街小巷,徜徉在公园广场,就会感觉到,竹城建设格局开阔,从东湖广场到北塔水街,处处是靓丽的城市天际线。

“大竹没有大江大河,如今却有了江南水乡的感觉!”来到东湖湿地公园游览的市民纷纷由衷赞叹。

一期全面建成的东湖湿地公园,占地300余亩,秉承“保护湿地生态、呈现湿地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将水乡特色文化贯穿于环境设计的各个环节,赢得了竹城市民的普遍青睐。

近年来,大竹县全面推进全省宜居县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力塑造“路系、水系、绿系、文系”四大脉络。城市扩容提质“三大行动”纵深推进,东湖湿地公园二期、白塔公园预计年底前全面竣工开放,东湖大道延伸段竣工,振兴路、新华路西段等9条市政道路加快建设。北城干道双向扩宽20米,栽植银杏等27类乔灌木8300余株,栽植红继木等23类地被植物共计47万株,建成层次感、立体感突出的绿色景观生态廊道4.2公里,加上工业园区新建绿化,城区新增公共绿地18.9万平方米。完成主次干道亮化工程14.67公里。

以绕城路为依托,建成环绕、穿越城区中部一南一北两条城市景观和发展中轴线,行政中心东移形成新城中心区……立足成渝经济区广阔的发展视野,大竹不断以新的战略目标为战略起点,调整城市发展规模,优化城市结构,拓展空间布局。截至目前,县城建成区拓展到26.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8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41.5%。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达34万人、县城区建成面积为40平方公里,到2030年规划用地范围将扩至8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顺利推进,小城镇也稳步发展。大竹县全域“一主一副五极三十七点”梯次发展,乌木镇、杨家镇纳入全省特色小城镇规划。石河镇、月华镇等3个乡镇纳入全省第二批省级试点小城镇培育对象。5个乡镇进入全市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庙坝镇、周家镇、石桥铺镇等3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建设稳步推进。建制镇比例提升到59%。农村路网更加完善,改造提升县乡公路50公里,新建通村公路226公里。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025处,土地滩水库有序推进。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1个,创建省市级“四好村”134个。

抢滩川渝合作

县域经济迈向全面崛起

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大竹经济开发区,这里道路网络四通八达,工业企业鳞次栉比,机声隆隆不绝于耳。361°大竹鞋服产业园、川环科技多层复合燃料管扩能、维奇光电石墨烯薄膜(卷材)生产线、富士电梯生产线、中科智联智能终端生产线……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铿锵音符正在这里高亢奏响。

如今,大竹县经开区这个产值142.79亿元的县域“工业心脏”承载起了一个更光荣而伟大的使命——打造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让大竹成为达州市融入重庆发展的“桥头堡”。

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是电子信息、智能终端及高端设备主要部件生产基地,采取“AB区”方式进行规划布局,A区与大竹经开区“两区合一”,规划面积为40.88平方公里;B区位于庙坝镇,总规划面积为40平方公里,将以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为核心向外扩展。园区整体计划投资80亿元,A区一期建设工期3年,B区建设工期5年,预计引进电子信息产业、智能制造等企业100户以上,并带动商贸物流、旅游、农业、科技文卫、金融等产业发展。

“大竹区位优势明显,以川渝合作为导向的招商政策相继制定出台,这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迅速投产带来了很大便利。在这里投资兴业,我们有信心!”在川渝合作(达州·大竹)示范园区成链集群招商推介会上,一位专程前来大竹考察的企业业主如是说。

企业的信心来自于大竹县无微不至的政策服务。近年来,大竹县相继出台了《大竹县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大竹县支持鞋服产业发展的六条措施》《大竹县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七条措施》等一系列亲商扶商政策,重点从财政支持、土地供应、企业融资、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并对外来投资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贴心服务、“并联式”审批,全面推行“项目代办制”和“项目限时办结制”,为入驻企业提供热情高效的优质服务。

“大竹服务”催生“大竹速度”。四川中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川渝合作示范园区首家入驻的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从落地装修到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仅用了88天,创造了新的“大竹速度”。目前,中科智联智能终端生产项目一期已顺利投产,日产手机终端1万台。川渝合作示范园区进入签订正式协议流程的企业达9家,正在洽谈对接的企业达17家。

振兴农业农村

三山两槽迈向全面小康

三山两槽是包括四川省东部以及重庆市大部分地区的特殊地理特征。大竹,地处川东丘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传统农业大县,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等美誉。

然而,随着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却面临着发展同质化、经营方式粗放、盈利能力不强的困局。如何利用好优质资源实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这是大竹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地处川东深丘腹地的大竹县铜锣山,郁郁葱葱的茶园中,几个茶农剪刀上下翻飞,正熟练地修枝除草。50岁的邓中成是这片白茶产业基地的劳务小组长,他和妻子都是附近团坝镇白坝村的村民,两人不仅在茶园务工,在自家地里也种了茶。“媳妇和我身体不好,卖不了力气,改种白茶后,收入慢慢上去了。2018年我们脱了贫,现在每年在家门口就能挣4万多元,心里特别踏实。”

从引进浙江安吉白茶产业,9年过去,全县已种植白茶5万亩,现有种茶业主和加工企业30家,年产干茶60万斤,产值10亿元,茶农每亩鲜叶年收入可达16,000元,共计带动贫困户4000余户,人均年增收1600元。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白茶产业是大竹近年发展的特色产业新名片。在拥有“中国糯稻之乡”“中国醪糟之都”“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4张“国字号”名片的同时,“大竹苎麻”“大竹秦王桃”“大竹香椿”还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要真正让农民、农业有大的长期效益,就要发挥好农业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加乘效应。”大竹县委书记何洪波表示,如果说促“农”增收是战略目标,那大竹的战术选择就是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转型升级,将其概括为“特色农业+”。

近年来,该县以“特色农业+”为指导,深入推进农业“1243”工程,不断壮大苎麻、香椿、糯稻、白茶四大特色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黑色类食品、秦王桃、花卉、中药材、油牡丹等产业,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累计建成30万亩优质苎麻、10万亩糯稻、11万亩香椿、4万亩白茶特色产业基地。同时,该县积极组织全县龙头企业和各类专合组织在培育富农产业进程中,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模式,推广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利益兜底等做法,保障农民利益,并让农民获得二次收益。目前,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3家,实现销售收入22.3亿元,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800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注册总数达到519家,带动农民户均年增收1200元。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渡,勇进者胜。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砥砺前行。在这催人奋进的时刻,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大竹必将成为川东北“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布局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