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 一场改革静悄悄

——上海市公安管理体制改革综述(上)
2019-11-12 02:33:48 来源:本网专稿 

写在前面 11月5日~10日,第二届进博会在上海成功举办。这场盛会,进场安检人数突破百万人、单日客流峰值达22.7万人次;这场盛会,人员安检耗时不超过3秒,车辆、场馆客流管控实现一键即就、国展中心内报警类110“零接报”……

□ 中国改革报记者 赵庆国 

管理无感,安全有感,服务有感。

浦江畔、陆家嘴旁,霓虹灯下、梧桐道中,在高楼林立的大街上,在绿树掩映的弄堂里,许许多多来参加上海进博会的中外客商不约而同地赞叹,如今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行走,交通更加顺畅,服务更有温度,安全更有保障,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温暖。 

11月5日开幕的第二届进博会,较首届规格更高、规模更大,181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共襄盛会,3800多家企业参展,超过50万名境内外客商进场会洽,进博会期间配套活动380多场……这场盛会对安保工作标准更高、要求更严,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大战、硬仗。“越办越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也是全体上海公安干警舍小家为大家的责任所在。此间,上海公安机关把风险管控作为首要任务,把“零差错、零漏洞、零失误”的安全要求转化为“细致、精致、极致”的热情服务,全市公安干警以最旺盛的斗志、最专业的素养,向海内外宾朋展示了上海公安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近年来,上海市公安机关以改革为动力,以数据为基石,纳须弥于芥子,融芥子于须弥,统筹“保安全、保秩序”与“促发展、惠民生”,让“像绣花一样管理城市”变得更加可行,成功走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

高位推动职能转型 

塑造威武文明之师 

上海在社会治理温度上的明显提升,得益于一场改革。这场公安改革,虽然规模宏大、涉及面广,但时时处处体现的是一个总纲:精细化管理。

魔都上海,魅力无限。10月2日,台风过境,雨后初晴。傍晚时分,外滩迎来超大客流,面积不大的沿江区域瞬时客流达到22万人次。就在此时,一段由无人机高空拍摄的“雨刷式导流”视频迅速爆红网络——在中山东一路,由武警和公安民警组成的人墙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环岛,像“雨刷器”一样引导进出人员分流,实现了交通单向循环。 

外滩,是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也是市民户外活动的休闲中心。为此,上海公安曾独创一种叫作“开关式过马路”的波次放行分流方法。70周年大庆前夕,上海市公安局借助大客流风险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管理措施、加强前端疏导,在“开关式过马路”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更加新颖的工作预案——“雨刷式导流”:在外滩滨水区的各个上、下出入口及通道,驻守民警根据人流量变化及时采取疏导拦截、波次放行、单向循环等措施,纾解人流对冲拥挤造成的危险。 

上海常住人口超过3000万,警力仅占常住人口的万分之二十一,在全球一线城市中排名最低。警力不足的上海,却把安全服务做到了极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引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公安部要求,上海既要做经济发展的高地,也要做安全稳定的高地。 

牢记总书记嘱托,落实公安部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海市公安局坚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现代科技要生产力、向严格执法要战斗力,不断提高公安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从2017年开始,上海市公安局深挖细查在服务国家大局、服务上海发展、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三大服务”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着力推动从思想观念上实现由管理型公安向服务型公安的转变。两年间,思路逐渐清晰,体系逐渐成熟,最终形成了“五个转变”的总体指导思想——工作理念从管理为中心向服务为中心转变、工作格局从单打独斗到共建共治转变、工作重心从应急处置向风险管控转变、警务运作从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转变、队伍管理从以事为本向以警为本转变。 

上海市公安局党委表示,“五个转变”既是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也是顺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呼声的必然选择,是时代变迁使然。 

两年来,上海公安系统以“五个转变”为指引,努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大城善治展示秩序之美。他们破除思维定势,变管理者思维为服务者思维,一切与“三大服务”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都坚决摈弃。他们勇于自我革命,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束缚,坚决破除路径依赖。他们主动对标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紧紧围绕社会发展战略、群众需求和基层关切,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式,提供贴切、舒心、便捷的服务体验,在黄浦江畔成功塑造出了一支威武文明之师。

借力“智慧公安”

重构服务职能 

大城市人员密集,盗窃案易发。7月份的一个夜晚,长宁区元丰天山花园的社区民警钱海鸥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原来是智能安防系统发现一名可疑人员进入小区后自动报警。钱海鸥立即赶到现场,会同保安将可疑人员截获。据嫌疑人交代,他正准备到小区踩点,伺机盗窃“弄点小钱”,不料刚进来就被民警逮个正着。他始终想不明白,警察是怎么发现他的? 

“过去干刑侦都是等案子发生后再去破案,而现在很多案件在萌芽状态就被遏制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指挥处副处长王广说。

从被动打到主动防,从应急处置转向风险管控,这些变化,既源于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五个转变”,也得益于上海公安局开发建设的“智慧公安”系统。

根据今年7月底数据,上海已在全市3000余个住宅小区完成智能安防感知端建设,共布设各类前端感知设备27万多个。已建成智能安防系统的住宅小区,基本实现了入室盗窃“零发案”。已建成智能消防感知系统的3500余栋楼宇,全部实现“零火灾”,群租、高空抛物等基层治理难题也得到有效破解,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

受益于大数据支持,上海市建设的“智慧公安”系统通过运用云计算、智能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让上海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精度更高、速度更快、能力更强,传统的刑事打击、治安防控模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为破解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一世界级难题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目前,上海在全市公共区域已经布设安防“神经元”70余万套件,即时感知推送各类风险隐患,全领域全天候全时段为城市安全站岗放哨。 

警力有限 

民力无穷 

细心的上海市民发现,街面上的“电子警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悄悄升级为“平安卫士”,既管交通违法,也管社会治安。

在推动管理型公安向服务型公安转变过程中,上海强化警察意识、淡化警种分工,强化公安服务群众职能。如今的上海,警察都是多面手,无论片警还是交警,一旦发现街面犯罪立即实施抓捕。警力严重短缺的上海,警务工作做到了有序疏导、忙而不乱。 

为化解警力不足难题,上海市公安局还借鉴“枫桥经验”,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如今,上海各级警务微信群已经集聚起81万群众,全市5万警察、36万保安,加上街道居委会网格中心数以百万计的热心市民,形成了城市现代化社会化治理的铜墙铁壁。

如果说借助科学技术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给上海城市治理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变化,那么,创新制度供给、全民安防,则是上海市公安机关推进“五个转变”的制胜法宝。 

充分调动市民群众参与城市安全治理,实现了专业力量、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的有机融合,大大丰富了工作手段,公安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今年以来,上海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城市运行平稳有序,政务服务周致便捷。全市报警类110、刑事案件、盗窃案件同比大幅下降,道路交通事故数、亡人数、伤人数同比大幅下降,暴恐袭击和枪爆案件持续保持“零发案”。 

静悄悄的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虽细雨朦胧、润物无声,却百川汇流、终成大海。两年来,上海交通更加顺畅,社会更加平安,市民更深切地感受到了城市管理温度的提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去年将上海评为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著名的德勤城市移动出行指数将上海地铁安全系数列为全球最高等级。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