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沧桑巨变农业发展满目芳菲

——访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方言
2019-11-07 04:58:40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政

又是一年秋光明媚时节,橙黄橘绿、麦熟鱼肥。可饥馑的年代仍算不上久远,作家莫言在作品里提到过饿得吃煤的小学同学和憧憬着肥肉馅饺子的自己。关于饥饿的记忆,仍为上代人亲眼所见、亲身所历。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自新中国诞生起,一场应对饥饿的全民长征也就此拉开了序幕。70年时光荏苒,我国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飞速跨越,也从解决“吃得饱”的初级阶段发展到从“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便利”等多角度提升老百姓“舌尖上的满意度”,更谱写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农民的新篇章。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原副司长方言亲历了中国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产品改革的全过程,从一个农机制造专业的大学生,成长为中央诸多重大农业文件的执笔者。

初心如清渠 

创造农业发展奇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旗开路、众志成城,1500公里的人造天河在太行山深处奔涌,在悬崖峭壁间辗转腾挪。碧水深流,映照“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一片丹心。 

方言说,“红旗渠”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末水利建设中的代表,是我国农业克服自身先天不足的缩影,更是我国农业发展锐意进取、顽强拼搏、敢叫天地换新颜的最好写照。

“天之覆者虽无所至,而地之所容者有限焉。”中国人关于土地利用的探索从未停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在北大荒、新疆等地的亘古荒原上开辟新天地,到黄淮海平原盐碱地大规模改造,再到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轮作休耕,中国人在耕地上投入的精力可能是世界上最多的,从而为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出巨大贡献。 

“70年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迈过11个千亿斤台阶,从1949年时的2264亿斤,到现在已连续4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用不到9%的耕地养活了近20%的人口,成功解决了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方言告诉记者。

70年沧桑巨变,“三农”领域有太多瞬间值得铭记。 

“耕者有其田”的瞬间。1947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会上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

“皇粮国税”终结的瞬间。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自此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使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从根本上消除了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直接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变农业理念的瞬间。“农业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中占据突出位置,新的农业生产格局随之衍变,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秸秆、畜禽粪污全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更加美丽宜居。”方言感慨道。 

从“靠天吃饭”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从单一的种植业补贴到扩大至农林渔牧等方方面面,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从发展化肥产业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70年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和方式在数十年的历史性探索和长期不懈的实践中不断优化,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优质农产品比重持续提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今年7月,方言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邀请下撰写了《新中国70年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变迁》一文,以自己的所历所感为脉络,回顾了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与制度70年间的蝶变。 

70年蓬勃奋进,“三农”领域的加减法,是这条漫漫长路上最美的音符。 

管中可窥豹 

从小棉花看农业智慧

“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是重要的棉花贸易国,也是世界闻名的纺织出口大国,棉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方言告诉记者。

“棉花对于我有着特殊的意义,是我进入农经司工作后调研的第一个农产品,既是我全心研究过、参与过的产业,也是我由‘工’转‘农’的开始。”据方言介绍,这次“触网”体验就像是为她打开了一场“探索之门”。此后的数十年间,方寸案牍间、广阔棉海中,她始终怀抱初心,在探索中一路前行。 

小小的一枚棉桃里浸透着农人一年的辛勤汗水,更深藏着棉花优质品种、产地更迭和我国棉花产业的宏伟蓝图。白色的花朵里蕴藏着流淌的时光,不仅有过去,更有未来。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棉花生产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不断优化调整,品种不断更新,棉花总产量更是不断提升。上世纪90年代之后,冀、鲁、豫三省棉花生产下滑,种植区域开始西移,新疆棉业崛起并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稳居我国棉花产量榜首。

方言向记者介绍新疆提出重点发展的“一黑一白”战略说:“‘黑’指的是石油,‘白’指的就是棉花。棉花不仅是南疆地区的支柱产业,更对改善新疆经济状况、促进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棉花产业为什么重心西移?“为了更大地解放土地生产力。”方言告诉记者,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原棉需求量逐年递增,新疆等西部地区在棉花种植上有着天然的光照、土壤等优势,棉花产业西移不仅带动了西部地区发展,也解放了黄淮海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的棉区土地,使其继续发挥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优势,因地制宜进行自然调整,使我国的土地资源按优势配比形成更加高效现代化的产业模式。

新疆积极发展棉花生产,棉花面积、产量迅速增加,由上世纪80年代的225万亩和5.5万吨发展到1994年的1124.7万亩和88.2万吨,单产也由25公斤提高到78公斤,面积、总产均占全国的20%,居全国首位。1995年初,新疆向国务院提出建立优质棉生产基地的设想。 

“1995年9月中旬到新疆后,在南疆一待就是15天,跑了上千公里,9月29日出差回来连夜写报告至凌晨4点。早上7点半醒来的时候,满地都是手写的草稿,赶紧拿到司内打印,送陈耀邦主任。”方言这样描述她参与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调研并起草关于新疆“九五”期间棉花生产发展规划调研报告的经历。 

以这次扎实深入的调研为依凭,1995年9月30日下午,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陈耀邦向朱镕基总理汇报后,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获批成立。该项目自“九五”起连续三个“五年规划(计划)”获得国家支持,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对单一省区、单一农作物投资年限最长的一个项目。在方言看来,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就像是一个由她接引来到人世间的孩子,令她时刻牵挂。“亲眼看着它诞生、蓬勃发展,对它的每一步成就都充满了感情。”

“纵观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历程,成就巨大。”方言说,现在,智能化的技术革命已经从城市走向农村,走向大漠边疆,走向田间地头。2018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超过3800万亩,产量占全国产量的85%,有近2300万亩棉花采用机械收割。 

70年夙夜不怠

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40年的历程,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几代国人为之奋斗的中国梦。”方言认为,农业现代化作为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我国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和规划也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演变过程。 

1949年10月 ~1978年12月,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了以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电气化等“四化”为特征的农业现代化目标,希望通过实现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水利化解决旱、涝、洪问题,实现化学化以确保农业不断获得大丰收,实现电气化迅速发展农业生产。

“根治淮河、官厅水库、密云水库、荆江分洪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和农用工业项目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展建设的。建成各类水库8.6万多座,总库容量4000多亿立方米;排灌动力由1952年的7.2万千瓦发展到4700多万千瓦,灌溉面积由2.7亿亩发展到6.7亿亩,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方言说,在这个阶段,尽管国家财力不足,但对农业发展非常支持。1959年成立洛阳拖拉机厂,结束了我国没有拖拉机制造的历史。同时,化肥产业也在迅速发展,1978年我国化肥产量达到了870万吨,而新中国成立初期仅10余万吨。

1979年1月~2008年9月,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农业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迎来了探索“多化并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阶段,开始强调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方言介绍说,在这一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朝前迈进。随后,统购统销制度取消,重新赋予农民生产经营权、收益支配权、自由迁徙权。在解放农村生产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同时,在市场经济大潮推动下,我国开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2008年10月 ~2012年10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战略。伴随着工农业协调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脚步加快。

2012年11月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新时代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在原来新型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的内容,提出了“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带动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通过农业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新常态背景下,农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要求已发生了相应变化。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2018年和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具体提出了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路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方言回顾着70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也回顾着自己的奋斗历程。她感慨地说:“大至提纲挈领的政策法规、产业发展规划、振兴一地的产业布局,小至锱铢必利于民的生猪奶牛养殖补贴、温暖一家一户的游牧民定居工程,这其中既有个人的执着勤奋,更要感谢国家发改委这个平台给予的诸多机遇。农业是实现‘中国梦’最美丽的底色和最牢固的基石,亦是我国发展历程中最深沉的力量。” 

正如方言所言:“70年沧桑、70载朝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人都是见证者、人人都是参与者。我国农业正是在朝夕之间、在三餐之间、在广袤田野、在四季流转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而今回望,已是满目芳菲。”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