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巩固脱贫成果 压茬推进乡村振兴

2019-11-06 15:43:26 来源:本网专稿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的蹲点调研报告

□潘玛莉 徐豪熠 蒋凌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开展的一系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田东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5.01%下降到2018年的2.16%,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的奋斗目标。同时,特色产业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干部队伍打造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为压茬推进乡村振兴创造了积极条件。

国家发展改革委田东挂职工作组通过开展蹲点调研,以田东县为样本,研究脱贫摘帽后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积极因素和困难挑战,探索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发展短板依旧突出,压茬推进乡村振兴面临一些困难

当前田东县发展综合实力仍然较弱,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在表现看还有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从实施乡村振兴的内在条件看还有一些尚未攻克的障碍。

经济社会发展外在短板。一是产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成果普及推广等工作仍需加强。农民主要采用“种植+销售”“种植+简单加工”等模式开展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增值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点上已形成突破、在面上还没有推开。同时,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偏弱。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特别是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低端产业多、高端产业少,资源型产业多、高附加值产业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少等问题突出,制约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农村民生领域投入与实际需求相比还是“不够解渴”,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仍旧落后,一些地方通村通屯道路新建续建、农村饮水安全、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宽带进村等建设相对滞后,农村物流渠道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瓶颈。三是乡村治理能力有待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村民自治水平参差不齐,个别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基层党组织设置还不够合理。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单一,尚未实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疲于应付和解决应急问题,缺乏源头性、长效化的社会治理机制和措施。

实施乡村振兴内在障碍。从根本上看,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产业、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乡村治理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实际上反映了“怎么振兴”“谁来振兴”“钱从哪来”等问题。一是“怎么振兴”的问题较为突出。对群众主体地位认识还不够到位,一些地方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部分工作还是“干部在干、群众在看”。一些地方在外来企业与本地农民、村集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分配上,缺少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矛盾迟迟不能解决,影响了企业、农民、村集体的积极性。推进农村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林地颁证确权工作不够精准,“三权分置”改革推进不够深入,以农民租赁、使用权入股等方式发动群众投身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创新探索还不够。二是“谁来振兴”的问题较为突出。现有的农村人才文化素质整体偏低,以“土专家”“田秀才”为主,解决难题能力和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在周边城市对农村人才“虹吸效应”明显的情况下,如何鼓励各种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离岗创业,如何既能留住农村青年人、又能吸引走出去的农村青年“回流”,如何加强对乡镇干部、村集体带头人的激励保障机制,都还没有真正破题。三是“钱从哪来”的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惠农政策资金分散、浪费现象较为突出,适应农村建设项目“小而散”特点的资金管理办法还没有完全建立,更好调动商业金融机构力量、引导金融活水向农村洼地流动的硬招实招还不够多,统筹协调保护农民权益和促进资本收益的能力还不够强。

多措并举形成政策合力,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从调研情况看,压茬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压力大,必须从政策创新、要素集聚、人才引育、工作保障等方面共同入手,拿出切实管用的办法。

更加重视政策创新。一是强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乡村振兴用地保障;优化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全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高资金普惠性和有效性;稳妥推进农村配套改革,特别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稳妥推进供销体系改革和林业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引导地方对接高校、智库等研究机构,突出本地特色,顺应乡镇、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瞄准群众短期需求和乡村振兴长期需要,尽快完成编制和修订县域乡村振兴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合理设定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以开展试点示范等方式坚持率先突破,梯次推进乡村振兴规划目标,确保群众在每一阶段都能有获得感。三是研究治理相对贫困问题。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持续改善欠发达乡镇和村庄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条件,提前谋划做好缓解相对贫困工作。

更加重视要素集聚。一是充分调动农村闲置资源。加强对社会各界资源力量的有效组织,探索地方政府、村集体、村民、工商资本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合作社等模式,把闲置土地、闲置资金、闲置劳动力等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势,让农民享受全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二是确保土地供应。通过搬迁后宅基地复垦、土地综合整治及征地时预留少量土地,支持被征地农民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地方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标准合同、金融开发等服务。允许村集体通过作价回购、统一租赁、组建农民住宅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整合闲置房屋开展自主经营。三是强化资金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立县级乡村振兴基金,由政府引导资金牵头吸引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注入,重点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围绕农业农村抵质押物、新技术应用推广、“三农”绿色金融等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打造以“产业+互联网+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产业链整合服务新模式,加大金融对农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旅游等行业重点支持力度。动态细化县级乡村振兴重点投资项目目录,采取项目投资、风险补偿、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绩效奖励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进入乡村振兴领域。

更加重视人才引育。一方面,着力引进人才。进一步拓展人才交流渠道,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创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法律服务、体验生活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完善乡村创业支持服务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返乡创业产业园、农创客基地以及艺术创作基地、健身和体育竞赛基地、健康养生产业基地等,鼓励有效青年人才下乡创业、返乡就业。另一方面,着力培养人才。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注册登记、信息归档和动态管理制度,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中高职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衔接的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组织工作。探索与高等职业院校建立长期培训基地,支持农业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更加重视工作保障。一方面,强化党建引领。进一步创新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推进村级党组织书记年轻化、知识化,实行职业化管理,适当提高待遇保障,加大力度培育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农村带头人。另一方面,强化法治保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加快推进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对不适应乡村振兴要求的规范性文件予以废止或修改。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营造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和守信践诺的社会风尚。

(作者均为国家发改委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