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输血”为“造血” 探索就业扶贫新路径

2019-10-23 15:43:16 来源:本网专稿 

——河北灵寿县就业扶贫调研

□郭宇宸 王吕 郑慧涛

就业扶贫是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和各类就业服务手段,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就业扶贫既能以“造血”替代“输血”,帮助劳动力脱贫,也能有效改善留守妇女、儿童与老人的处境,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已累计帮扶1081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模式。

河北省灵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截至2019年7月,全县常住人口34万人左右,其中贫困人口30,944人,普通贫困劳动力15,426人,弱劳动力2428人。灵寿县通过扶贫载体带动、公益性岗位吸纳、鼓励创新创业等手段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已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14,135人。灵寿县开展就业扶贫的经验探索,对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打好就业扶贫四张牌

灵寿县开展就业扶贫的做法,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灵寿县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通过积极打造就业扶贫载体、设立公益性岗位、返乡创业带动就业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和贫困村实现就业增收;另一方面,灵寿县着力提升贫困劳动力和就业岗位的匹配度,包括强化劳务协作、开展就业培训等。

积极打造就业扶贫载体,增加就地就近工作岗位。灵寿县鼓励县域内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扶贫企业吸纳贫困劳动力10人以上的可被认定为“扶贫车间”,并根据吸纳情况获得补贴。全县目前已认定扶贫车间15家,吸纳贫困劳动力100人以上。灵寿县引导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如龙头企业益生环保与全县近30个贫困村建设了合作加工基地,不仅壮大村集体的经济收入,也解决了300多户贫困群众就地就业问题。灵寿县还针对贫困户劳动能力偏低、养老抚幼的特点,积极引导贫困户在家开办手工作坊、扶贫超市,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增收。马家庄村贫困户陈春霞,三级伤残,腿脚行动不便,家里还有3个孩子需要照顾。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在家中开办超市,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鼓励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就业倍增效应。灵寿县积极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脱贫,对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新开办实体给予税费减免、场地租金补贴等优惠政策支持,全县目前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中,灵活就业或自主就业的劳动力有13,510人,占比接近90%,是实现就业扶贫最主要的方式。马家庄村民马正剑原先在外打工,2015年返乡创业,在驻村工作组帮助下,开展精品西瓜、甜瓜种植,引进并改良品种10余种,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产业分红覆盖全乡197名贫困户。

设立公益性就业岗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灵寿县对大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发就业扶贫专岗,在本村从事保洁、保绿等工作,每月发放300元劳务费,已安置了123人。马家庄对村集体光伏扶贫分红模式进行调整,将发电收益的40%作为村级小型公益事业经费,30%用于支付公益性劳动岗位的报酬,以就业扶贫破解“分红式扶贫”引起的“养懒汉”问题。

完善劳务协作机制,加快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灵寿县位于京津冀经济圈,距离劳动力用工市场近,通过劳务输出实现脱贫增收是一条有效路径。县领导班子多次到京、津、鲁等地考察企业,建立劳动力协作关系,2018年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703人。砂子洞村利用家政培训相关补贴政策,对接家政公司为村民提供公益培训和就业服务,目前已输送23名村民到北京、石家庄等地从事家政工作,每人家庭月收入增加3000余元。

就业扶贫仍存五大难题

目前,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冲刺期,我国未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结构显现出“721”结构,即70%基本属于病残或智力障碍,20%属于等靠要、不愿主动就业人员,10%因家庭有老人或病人需要照护难以实现转移就业。这些人群不仅缺少劳动能力,劳动技能也相对较低,就业扶贫难度更大,对政策精准性、针对性的要求更高。

因此,调查发现,灵寿县目前就业扶贫仍然存在五个主要难点。

帮扶难度较大。目前,灵寿县贫困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低、掌握实用技能少,以从事简单体力活为主,就业稳定性不高。劳动者受语言、文化、技能等因素影响,外出就业意愿不足,参与劳务输出热情不高。部分贫困劳动力存在“等靠要”思想,更愿意享受补贴而不愿从事劳动。

培训效果有待提升。技能培训要得到良好效果,一要覆盖面广,二要参与度高,三要精准性好。灵寿县近年组织开展了一些培训,但现有贫困劳动力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仅有1069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6.9%,2018年仅有163人,培训覆盖率严重不足。同时,部分贫困劳动力依赖思想严重,缺少就业规划,主动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不高。此外,现有的培训方式大多讲求短平快,培训内容与受训者的匹配度和适用性不足,也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

适应岗位相对不足。灵寿县的主导产业以石材加工、矿产开发、农业种植等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多样性偏低,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薄弱。部分企业反映,企业有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意愿,但一方面企业对劳动者身体素质、机器操控、种植技巧等有一定要求,而贫困劳动力技能相对缺乏,存在“不能招”现象;另一方面很多贫困劳动力年龄偏大或身体残疾,劳动风险较高,存在“不敢招”现象,因而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较少。

就业质量不高。就业质量包括工资水平、就业稳定性、劳动保障等。有关研究显示,我国贫困劳动力就业人员中,单位稳定就业不足10%,就业质量不高。受劳动者能力、机会所限,灵寿县已就业贫困劳动力中,正规就业比例偏低,收入水平和就业稳定性相对较差。贫困劳动力担忧工资被拖欠,更愿意找日结的零工,与企业招用相对长期工人的需求不相匹配。在全县已实现就业的贫困人口中,短期就业的为9814人,占到69.4%。由于灵活就业、就业扶贫专岗等人员社保缴纳不完善,一旦发生意外,贫困户抗风险能力差,很可能再度返贫。

就业服务不佳。受贫困县人手、经费等条件限制,基层就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不能专职专用,村级劳动保障信息员为义务劳动,业务水平、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的开展。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精准化程度不够,贫困劳动力仍主要从亲朋好友或者熟悉的包工头处获得就业信息,就业服务体系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多点发力提升就业扶贫质量

就业扶贫是治本之策,也是长远之计,不仅要有整体战略,还要有多样载体。提升贫困劳动力扶贫质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多点发力才能让贫困劳动力实现从没工作到有工作,从有工作到有好工作的路径跨越。因此,建议灵寿县将就业扶贫与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创新创业有机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加强产业扶持,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做好招商引资功课,结合本地资源特点,着力引进市场前景好、劳动力需求大的产业和企业,增强对贫困劳动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村集体、合作社作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养殖、种植业,在村级层面建设企业生产基地、农业就业基地等。拓宽扶贫思路,构建扶贫工程队、扶贫农庄、扶贫超市、家庭手工作坊等多样化就业载体。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鼓励贫困户自主创业。积极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其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创业,带动周边村民就业;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引导贫困户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特别是宅基地组建加工车间,开展返乡创业。发挥好能人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创业能人带动周边就业、回馈乡里。

提升技能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扩大贫困劳动力培训覆盖面,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对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的人员和组织给予一定的交通、生活补贴支持。调动社会力量开展培训,加强与培训机构、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不断拓展培训渠道。用好对口支援单位“援智”资源,着力提高供需匹配度,使培训体系化、常态化,更接地气、更管用。推动就业由大众化向个性化转变,合理安排培训师资、对象、时间和内容,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完善就业保障,提高贫困户就业质量。引导企业等用工主体与贫困劳动力签订劳务合同,制定合理工资,提高劳动者收入稳定性。完善公益性岗位设置和管理,加强信息公开和劳动监察,保障贫困劳动力能“劳有所获”。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等形式,引导企业和公益性岗位用工主体为贫困劳动力购买意外保险,保障其劳动权益。

优化就业服务,提高供需匹配度。加大对贫困地区就业扶贫相关资金的倾斜力度,缩小就业专项资金缺口,完善乡镇和村级就业服务网络,增加就业服务可得性。动态掌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就业需求和居家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推荐就业岗位,提升就业服务精准性。调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就业基地、就业协会等机构作用,宣传劳务输出政策,加强外出贫困劳动力在外生活支持,提高劳务输出服务质量。

(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就业司、办公厅、农经司挂职干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