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蝶变

2019-10-21 15:00:00 来源:本网专稿 

湖南株洲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啃下改革“硬骨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转型发展,不断开辟改革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中国改革报记者吴宏林

□王新宇

电力机车的摇篮、空空导弹的故乡、硬质合金的骄子、有色金属冶炼的基地……在我国的工业史上,株洲书写了290多个全国第一。

“一切伟大的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成果,一切伟大的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70年来,从不起眼的江边小镇崛起为享誉全国的“百强之城”,从百业待兴之地成长为动力强劲的工业之城,从自耕自足的内陆腹地发展为连接世界的开放之城,从温饱不足的相对贫困地区跨越为全面小康的幸福之城,株洲这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啃下改革“硬骨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动转型发展,不断开辟改革发展新局面,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

工业重镇:重塑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9月25日,株洲荷塘区金山工业园内,湖南中天杭萧钢构装配式建筑基地一期科研楼建设现场,一排预制好的叠合梁放在一旁。塔吊就像手臂将梁举起,然后缓缓放入建筑中,上下工人配合紧密,如此依次循环。

然而数年前,同一个部位的施工手法要费时费工得多:工人先用模板搭制外形,再浇入混凝土,等待其凝固成型。

9月26日,三一集团的智慧钢铁产业城、石油智能装备与区域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工程机械二手交易市场三个项目正式落户株洲。

三一集团致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壮大实体经济,将智慧钢铁产业城、石油智能装备与区域研发中心(总部基地)两大项目打造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样本”,把产业布局在株洲,助力株洲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助推企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株洲蝶变新生。

近年来,工业重镇株洲不断塑造现代化产业新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工业迈入了蓬勃发展的时代,掀开了株洲工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1958年前后,株洲掀起大办工厂的热潮,100多家市属企业应运而生。株洲工业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奠定了株洲作为江南工业重镇的基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株洲工业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第二次创业的蓝图徐徐铺开。传统优势产业通过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焕发全新活力,随着株洲高新区“一区三园”的开发建设,园区承载力日益增强,新兴产业遍地开花。

如今,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株洲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全方位布局、全领域创新、全链条发展、全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电力机车、铁路敞车及机车电机市场占有量位居全国第一位,电力机车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市场的27%,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一位;

轨道交通产业服务型制造收入接近100亿元,占整个产业收入的15%,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产业的集群度分别达到75%、45%、40%。产业园区2018年工业增长9.2%,工业集中度达到78%,形成了北轨南航、东材西汽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

株洲市工业信息化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近3年,株洲市新增规模工业企业500多家,引进配套企业300多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00家,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17个;投资200亿元的两机专项,100亿元的湖南产业新城、70亿元的华录数据湖、50亿元的奇点汽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动力之都: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10月2日,株洲市汽博园国际赛车场工地繁忙起来。株洲·中国动力谷千亿汽车产业链推进大会暨汽车大奖赛将在月底于汽车博览园举行。以中国汽车(场地)职业联赛及GT超跑挑战赛为代表的系列国际、国内赛事将在株洲国际赛车场精彩亮相。

株洲被誉为“火车头拖来的城市”“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起源于上世纪30年代。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整机制造、核心部件、关键零部件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如今株洲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

株洲始终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统筹推进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这是打造中国动力谷的重要举措之一,瞄准国际前沿,加大技术攻坚力度,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我市先后突破了IGBT、磁悬浮、深海机器人等一批关键技术,掌握高铁九大核心技术和能源汽车产业电机、电池和电控三大关键技术,轨道交通产业成功实现了从引标到领标的超越。”株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装配线上紧张忙碌地工作着。据工作人员介绍,每隔两分钟,就会有一辆全新的汽车生产下线。

随着北汽株洲基地产量、产值的快速拉升,株洲汽车产业跑出了“加速度”,形成了从设计研发,到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再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规模已达到300多亿元。其中,株洲市委、市政府在北汽株洲分公司发展中坚持扮好“协调员”“服务员”“代言人”的角色,帮助企业解难题、渡难关。

创新之城:打造“株洲创造”城市名片

走进武广地标大厦项目部,楼里有个“BIM工作站”,7台屏幕大小不一的电脑围成半圆,场面像极了科幻电影。

打开其中一台电脑,随着鼠标的移动,车库的空间结构、管线布局在屏幕逐一呈现。另一台电脑上,所有机电安装效果栩栩如生。就像戴上透视眼镜,不仅将建筑里里外外的整体样貌看个通透,还可随时掌握建筑所有环节、任一部位的所有数据信息。这就是时下建筑界最火热的BIM技术。

“包括管线、机电、装修等所有建设环节均可预览,甚至用料、价格都能计算出来。”该项目BIM工作站相关负责人说,以前装修时可能遇见的墙体放线不准、面板定位不准等问题,都能在BIM设计时规避,所有装修材料皆是根据模型量身定做。

近年来,株洲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持续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争创世界第一,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瞩目的科技成果。

2012年8月10日,世界首台采用超级电容储存电能作为主动力能源的“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原型车在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

该型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设计最高时速80公里,最高运营速度时速70公里,最大载客量320人。所采用的电制动、电空制动和磁轨制动的微机控制复合制动安全刹车模式,能满足城市公共路权交通的需要。同时,利用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在站台30秒内就能快速完成充电,一次充电后能连续行驶2公里,这为车辆的运营带来极大便利,其绿色、智能的理念将引领世界轨道交通未来的发展。

世界最大功率的六轴电力机车、世界首台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全球首款12米智能驾驶客车等重大科技成果先后在株洲问世,成功打造了“株洲创造”的城市名片。2018年,国家正式批复支持株洲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为实现优化创新生态这一目标,株洲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完善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株洲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省率先试行科技创新券、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补贴、众创空间运营补贴等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株洲市本级科技计划体系,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集聚了创新要素,激发了创新活力。

“我市持续推进市级科技计划改革,彻底改革市计划‘撒胡椒面’方式,将10类市科技计划整合为4类,改革以往‘重研发,轻转化’模式,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奖励制度改革,将重心转向国家、省科学技术奖励申报。2000年~2018年,全市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1.8%提高到65%。”毛腾飞说。

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构筑自主创新发展新高地,使株洲科技支撑转型升级效果凸显,引领经济和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目前,株洲已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国家标准22项,已建成国家创新平台33家,形成了全产业覆盖、多层级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