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医改让看病不再难

2019-10-14 13:24:20 来源:本网专稿 

四川从健有所护、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病有良药、健康安全等10大方面推动医卫事业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

□中国改革报记者李凌晨

从解放初期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新三样“B超、CT、核磁共振”;从条件简陋的乡村诊所到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医院;从背着药箱走在田间地头的“赤脚医生”到互联网医院专家远程问诊;从看病挂号人工排队,到手机预约、缴费“一键搞定”;从“小病拖,大病抗,重病才往医院抬”,到“大病医疗保险覆盖城乡居民”……

据记者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四川医卫事业在改革创新和开放发展中茁壮成长,谱写了一段段动人旋律和华丽篇章。尤其是近10年来,四川从健有所护、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病有良药、健康安全等10大方面着力,持续砥砺奋斗、攻坚克难,成效明显。

数据显示,1949年~2018年,四川的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195个增加到81,539个,增加了417倍;人均期望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1岁;婴儿死亡率从1949年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5.48‰。近10年来,四川的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年均增速达16.72%,中央预算内项目和资金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全省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008年的40.72%降至2017年的27.9%,为历史最低水平。目前,患者满意度达90%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聚焦健有所护,加强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近10年来,四川认真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截至2018年,全省项目经费从人均15元提高至55元,服务内容扩大到14类。全省深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卫生应急和医学救援能力。

聚焦病有所医,深化医疗服务机制改革。四川不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8年二甲及以上县级医院293家,比2008年增长2倍,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9%。探索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试点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省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了药品加成及医用耗材加成。

聚焦合理就医,构建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大医院功能定位,推动大型医院“控量、提质、下沉”。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增强县医院看大病、解难症能力,深化对口支援、远程会诊和巡回医疗服务,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医联体建设发展,全省建立各类医联体690个,全省县域内就诊率达到85.6%。

聚焦健康安全,创新医疗卫生监管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医疗机构审批前置条件。完善多元化监管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信息化监管平台,接入70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监管覆盖率达到应接入医疗机构数的98.61%。

聚焦医有所保,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成以基本医保为主体、补充医保和大病保险为补充、医疗救助为托底的多层次医保体系。

聚焦病有良药,完善药品药械供应保障机制。加强药品生产领域改革,推动形成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医用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第二类疫苗“五位一体”集中采购格局,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103种抗癌药降价,平均降幅11.42%。

聚焦弱有所扶,推进健康精准扶贫脱贫。着力实施医疗救助扶持、公共卫生保障、医疗能力提升、卫生人才培植、生育秩序整治“五大行动”,探索建立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聚焦病有良医,着力完善卫生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卫生人才培养和评价使用机制,完善卫生职称评审制度,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权重。着力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激发医务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聚焦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深化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优势,县级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实现全覆盖。中医药从业人员近20万人,拥有“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四川省名中医”等高层次中医药专家7000余名。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中药材产业纳入全省7个重点发展的千亿级产业之一。

聚焦群众需求,发展信息惠民和健康服务业。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做强做大医药健康产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推动“扫码就医”、卫计E通,创建数字化医院468家,远程医疗系统已覆盖全省1800多家医疗机构。积极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