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产区”,汾酒任重道远

打造“文化产区”,汾酒任重道远
2019-10-11 16:39:27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讯 记者田孔社 王婷报道 清香天下,汾酒复兴。2019年9月19日,第三届山西(汾阳·杏花村)世界酒文化博览会在山西汾阳举行期间,中国酒业轮值会议年会、美酒品鉴会、中国白酒杏花村论坛、汾阳产区·清香天下——华诞70年中国百强酒商评选暨高峰论坛、酒文化系列活动、招商引资推介会、中国厨师之乡“美酒+美筵”文化节、华山论剑《鉴宝栏目》走进酒博会等“十大活动”,把吕梁打造文化特色产区战略宏图,向世界进行了集中展示和表达。

酒与文化,历来生生相惜。作为最古老的清香型白酒,以“美酒精神”为代表的文化,是其不断传承拓新的动力源泉。

在酒博会开幕式上,汾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秋喜指出:杏花村酒博会之所以称为中国唯一的“酒文化博览会”,就是要专注于文化,要把文化做到极致,这是“文化汾酒建设”的宗旨与使命。

李秋喜的“文化论”,让以汾酒为龙头的吕梁“文化产区”建设蓝图,初次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得到展示。

而在博览会期间,“美酒精神,世界大同”杏花村论坛上,著名文化学者郦波,中国酒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何勇,酿酒专家、江南大学教授范文来,著名酒史专家王赛时等文化学者,分别从“美酒精神”对清香文化产区复兴的阐述,让吕梁“文化产区”的思想进一步完善。

何勇认为,无论是西方文化体系,还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体系,尽管有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对饮酒意义的不同追求,对酒文化的理解和酒类消费文化的理解都同样具有两面性。但酒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度”,即酿之精度、饮之尺度、国有法度、人有气度。

范文来表示,东西方文化共通的酒的部分,共同影响着人类的文明史,对于酒文化的认知,更是保持着可以排除地域差异的一致默契,他们往往都能够从风土中看到酒的个性与魅力。从酿酒方式的本质来说,白酒是人类利用大自然“风土”,实现从原料到美酒的转化。其口味的民族性、地域性和习俗性决定了美酒之美。

酒与文化,到底如何演变。王赛时在回溯酒的历史进程后认为,酒自诞生以来就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因素。没有物质,无以谈精神,但没有精神,物质也枉然,尤其是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在追求酒的精神与物质的最高境界,从五千年至今从未变过。因为物质和文化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物质从原始向成熟,从初级向高级,从低度向高度,精神则是从繁琐到简约,从礼仪到自由。

可见,汾酒把文化作为产区发展的核心主题,可谓抓住了产区发展的“牛鼻子”,彰显了其作为清香老大的担当。

众所周知,吕梁是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其核心主产区汾阳,是全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特产汾酒、竹叶青酒、汾阳王酒等闻名于世、远销海外,杏花村被誉为“中华名酒第一村”。

正如汾酒集团总经理、汾酒股份董事长谭忠豹所言,本届论坛正是在“杏花村共识”和产区引领的基础上,以文化创新推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初露头角,到2018年汾酒“品牌国际化”的发力元年,在汾酒品质对标世界标准的努力下,骨子里的中国品质,正逐渐被世界熟知。

其实,在8月举行的第20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现场,布鲁塞尔烈酒大赛总经理提艾利·汉斯也曾直言,只有具有文化味的汾阳所产的清香酒,才有独特风味,其中汾酒是最突出的代表,吕梁产区独具一格。

据悉,中国白酒的酿造过程,是有选择的从酿造自然环境中富集微生物,这种生态酿造是中国白酒酿造天人合一的特征。就像“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中国白酒生态自然发酵的生产特性决定了白酒和产区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白酒的产区特征是与生俱来的,这也是中国白酒产区的技术理论基础。而所有这些,唯有文化产区的概念才能真正让消费者认同,才能真正为产区内的名酒正名。

新中国成立70年,汾酒引领了40年,而翻开五千年的酿酒史,清香型酒更是冠绝群雄。但由于种种原因,清香酒定位大众化消费,在品牌建设中,一度成为了低端酒的代名词,吕梁更是与国内其他产区的差距离越拉越大。因此,汾酒复兴、清香天下,本质意义还需回归本源,即利用文化的力量升高品牌站位,助推清香酒重新归来。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