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宁德:弱鸟先飞 滴水穿石

2019-09-23 14:38:2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武艳杰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武艳杰

这里有全省首家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民营企业、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2018年GDP和财政收入分别比1950年增长420倍、5396倍……昔日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弱鸟”城市,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路径?福建省宁德市给出了答案——“弱鸟先飞、滴水穿石”。

日前,福建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德专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宁德市委书记郭锡文在会上表示,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宁德工作时倡导“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这一精神持续浸润着闽东大地,如今已成为闽东人民的精神特质,引领宁德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大变化彰显发展质效

宁德三面环山、东面临海,境内海域面积和大陆海岸线均约占福建全省的1/3。这一不可多得的山海福地孕育了多姿多彩又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畲族文化、廊桥文化、海洋文化,当年被习近平同志形象概括为“闽东之光”。

“宁德因‘山海交融’而生、因‘闽东之光’而荣、因‘风景独特’而美、因‘滴水穿石’而兴。”郭锡文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宁德人民艰苦创业、克难奋进,唱响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奋斗赞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综合实力变强。2018年全市GDP和财政收入分别比1950年增长了420倍、5396倍,丰满了“弱鸟的羽翼”。

人民生活变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98元提高到2018年的16,147元,人民踏上了“幸福小康路”。

产业结构变优。2018年第一产业比重相较于1950年下降了60.3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高了37.2个百分点和23.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优,奏响了“经济大合唱”。

城乡面貌变美。交通路网穿山越海,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建成区面积从4.3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20平方公里,一座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兴港口城市加速崛起,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郭锡文指出,1988年以来的30多年,是宁德发展质效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改善最快的时期。30多年来,全市GDP、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3%、21.4%、17.5%、13.2%。

五大原因解密巨大变化

这种巨变背后有何“密码”?郭锡文认为,一是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续写了“摆脱贫困”新篇章;二是抱好“金娃娃”、发展大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新征程;三是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构筑了宁德绿色发展新优势;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打通了发展优势转换新通道;五是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增进了人民群众新福祉。

郭锡文说,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德坚持扶贫先扶志,大力推行金融扶贫、科技扶贫等10种扶贫模式,使90%以上贫困户都有一项稳定的脱贫项目。宁德贫困人口已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77.5万人下降到今年上半年的7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不足万分之一,今年将实现全部脱贫。

近10年来,宁德坚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形成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等四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构建起支撑宁德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四梁八柱”。2018年,全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2%、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2.1%。

“这些年,我们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算好生态账、长远账,果断关闭18家‘地条钢’企业、化解了407万吨钢铁产能,占全省的76%,虽然牺牲了一时的GDP,但换来了生态的持续好转。”郭锡文说,目前宁德全市重点流域优良水质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1%。

山重水复的闽东交通曾是“闽道难”的真实写照。郭锡文表示,“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已经彻底成为历史。随着温福铁路、合福铁路建成通车,衢宁铁路加快建设,宁德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港口从全封闭逐步走向对外开放,万吨级以上码头10个,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日益完善,使宁德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更加凸显。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带头“四下基层”、访贫问苦,“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郭锡文介绍说,宁德坚持用好“四下基层”制度这个“传家宝”,始终同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每年将80%左右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诉求强烈的民生问题,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中国改革报3版


[责任编辑:黄金泽]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