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独立自主创新路 高科技撬动“活力中国”

—— 探访北京亦庄移动硅谷创新中心水下机器人企业
2019-09-23 03:47:42 来源:本网专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付朝欢

不久前,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下帷幕。4年前,这一大会的永久会址落户北京经开区,巨大的“溢出效应”让越来越多机器人企业在此扎堆落户,企业数量也由最初的35家增长至如今的180余家,产值逼近300亿元。

“我们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展的ROBO-SHARK仿生鲨鱼机器人,就像‘流量明星’一样,‘档期’排得满满当当,好多展会点名要它。”9月18日,记者探访亦庄移动硅谷创新中心,再次见到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瀛,她指着公司展厅中“缺席”的展品解释道。

今年3月,这家创立于2015年的高科技企业从北京海淀区上地搬至经开区。“新的办公场地比原先扩大3倍,满足了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和展厅的需求。”张瀛告诉记者,刚一入区,公司就被请到了经开区每月举办的“迎新会”上,收到了经开区政府为其量身定制的政策“服务包”,“这让我们感觉真是没选错地方”。

事实上,对于像博雅工道这样的机器人企业,更看重的是经开区逐步形成的机器人集群效应。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梁胜在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透露,2020年,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将成为经开区又一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与智能装备产业创新高地。

创新高地的打造,离不开前沿企业在“卡脖子”领域不断技术攻关,更离不开高科技人才追求极致的不懈奋斗。

“这里工作节奏很快很紧张,但每天都非常充实,因为大家都有非常清晰的精进目标。”刚刚从浙江大学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毕业的桑永锋,年仅22岁。本科毕业后,他成为博雅工道的一名技术人员。据了解,这家公司的技术人员占到了公司员工总人数的70%以上,且绝大多数都是“90后”。

通过和桑永锋简单的几句闲谈,就可以发现这家企业乃至整个经开区创新的活力从何而来。“研发总监喜欢结合我们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来传递一些工作理念。比如,‘向最优秀的人看齐’,进入任何一个新的领域,都要先去看该领域最尖端的技术;再比如,‘追求极致’,多往前走一步,在成本、性能等方面不断追求极致。”

创业维艰。博雅工道总经理助理付钰涵是这家年轻企业的“元老”,她亲历了公司的从无到有,以及如何一步步地成长壮大。“公司成立之初,只租了一个单间,几个研发人员夜以继日地进行技术攻关。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公司自主研发了多款拥有不同功能、适用于不同场景的海洋智能装备,已经跻身国内水下机器人‘头部企业’。”

水下机器人行业具有技术难度大、研发周期长、生产工艺复杂等特点。这家公司凭借仿生动力、人造侧线、水声通信、水声定位等核心技术获得竞争优势,在2018年全面实现盈利。

“依托于北京大学工学院十余年水下装备技术成果和研发人员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现在产品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可以做到‘上市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付钰涵坦言,从一个学生团队变身一家创业公司,一方面发轫于创业团队科技报国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是响应“双创”的号召。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一路走来,看到公司从几个人成长壮大为几百人,看到我们做的产品服务于中国海军、环保局、海事局等,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也非常看好水下机器人这一市场‘蓝海’。”该公司工业设计合伙人姜珊珊是一个1992年出生的姑娘,她说,“年轻团队特有的勇往直前的闯劲儿,让我非常享受创业公司专注做事情的工作氛围。”

创新就像杠杆,总能撬起令人意想不到的新篇章,撬起一个活力四射的中国。这支昂扬向上的年轻团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给祖国母亲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自主研发的深海作业级遥控水下机器人ROBO-ROV(150KG级),国产化率95%以上,可在1000米深水的复杂海况下稳定工作。“这一系列产品,让ROV机器人实现了国产化替代,较之从欧美国家进口同类设备,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张瀛说。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