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四川-中国改革报看四川,四川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

2019-09-19 18:37:00 来源:改革网 

——咸宁市咸安区推进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综述


中国改革报、改革网记者 叶仕春 报道

“以推进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为宗旨,坚持市区一体化建设,致力在推进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体现咸安担当、彰显咸安作为、贡献咸安力量。”咸安区委改革办负责人如是说。

坚持市区一体,切实扛起办学新使命

近年来,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咸宁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有关要求,始终坚持把城区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摆在突出发展位置、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切实扛起学校建设、教育管理的主体责任。

加强组织领导。区委区政府及时成立了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7个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专班,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办公会、项目协调会等对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会商研判、指导督办,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资金调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强规划设计。对表对标《咸宁市城区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2017-2020年)》,制定出台包括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建设在内的咸安区20182020年“四个三年行动”规划,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发展,为加快推进城区教育一体化建设明确了时间表、画好了路线图。

加强经费保障。制定出台《咸安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实行义务教育经费财政统筹统拨、教师工资全区统筹统发,从制度上确保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在校学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逐年增长、教职工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力保障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办学新难题

咸安区教育局负责人认为,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主动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聚焦薄弱区域、薄弱学校、薄弱环节精准发力,着力解决学位总量不充足、学校布局不科学、师资结构不合理以及“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

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按照“公建公办、民建公办、民建民办”的思路,采取政府投资与引进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主城区义务教育学校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筹措资金24.75亿元,实施重点项目31个,预计新增学位4.28万个。截至目前,建成开学项目10个,现已新增学位1.69万个,完成政府投资3.2亿元、社会资本投资3.4亿元;正在建设项目14个,预计新增学位1.4万个,计划投入资金10亿元。特别是咸宁鲁迅学校、华师大附属咸宁实验学校、碧桂园温泉城片区学校等重点项目的引进、社会资本的注入,开创了市城区多元化办学的新局面。

加大师资力量调配力度。深化教师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实行人员编制“减一补一”动态更新,采用公开招聘一批、统筹选派一批、交流任教一批等方式,着力解决市城区优质教师总量不够、结构不优、调配不均衡等问题。近三年来,全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598名,其中:2019年新招聘273名,并在今年9月开学前,为咸宁高新实验外国语学校等4所学校选派教师80名,在市、区、乡(镇)三级学校教师交流任教91名,进一步优化了学校师资结构、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助推了教育均衡发展。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师德师风教育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三个100%全覆盖”。即:坚持党管教育原则不动摇,强化教育系统党建不松懈,实现了教育系统党组织100%全覆盖;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教师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了师德师风集中教育100%全覆盖;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切实加强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培训,实现了业务素质培训100%全覆盖。

实施“四大工程”,探索办学新模式

咸安区聚焦聚力市城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短板弱项,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大力实施“四大工程”,探索创新办学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大力实施“校际托管”工程。坚持“强校+弱校”捆绑发展思路,推行“名校托管、一校两区”托管模式,加快推进校际间的优质教师资源、课程资源、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自2017年实施“校际托管”以来,市外校玉泉校区、市第九小学(黄畈小学)、市第十四小学(西河小学)办学水平持续攀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大力实施“示范创建”工程。坚持“政府主导、教育主抓、部门联动”原则,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优质资源优势,以区实验学校、市浮山学校为重点,大力实施“硬件提档升级、教师素质培养、信息化资源整合、办学特色创建、教育质量提升”五大行动,积极开展“市级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市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大力实施“互联网+”工程。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修订完善《咸安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9-2021年)》,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全面优化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创建“咸安数字学校”,组建教学共同体12组,开设同步课堂、专递课堂33个,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后获评“全国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典范区域特别实践奖”“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两次入选“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典型案例”。

大力实施“阳光招生”工程。坚持“划片、就近、免试、及龄”原则,统筹设计小学入学、小升初、高中招生办法,采用统一划片、统一录取、统一注册、统一学籍管理方式,建立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平台,公开发布信息,开通咨询热线,规范招生行为,推进阳光招生,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就读,确保各个学区之间教育资源大致均衡。


[责任编辑:采风]

相关报道: